首頁 » 「小畫板」再度風靡校園,70后家長惋惜:以前買不起,現在回不去

「小畫板」再度風靡校園,70后家長惋惜:以前買不起,現在回不去
2023/03/13
2023/03/1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校園追憶,時光匆匆飛逝,二三十年前,只會纏著爸媽要文具的小學生,如今也成為了家長,扛起了教育和家庭的重擔。

一位年輕家長送三年級的兒子去上學時,無意間在校門口的便利店深處,發現了自己小學時期,最想要的一款文具,如今這款文具雖然還擺在架子上,但已落了灰塵, 可見款式已經不受這代學生的喜愛了。

家長不由感慨,但更多的是惋惜, 自己在讀書時,曾經想擁有過很多稀奇古怪的文具和小玩具,但現在,自己長大了。

「小畫板」再度風靡校園,70后家長惋惜:以前買不起,現在回不去

一位79年的家長,在二年級女兒的書包里,發現了一個粉色的小物件, 起初她以為是女兒省下零用錢,買的劣質文具。

因為它不僅顏色艷麗,而且味道難聞,正準備去找女兒,進行一頓批評教育,但當小物件被拿在手里時,她卻鬼使神差地在上面畫了一筆。

上面出現的痕跡,勾起多年前的校園回憶,這個粉色的小玩具, 就是曾經風靡校園的「小畫板」,學生可以用塑料小筆,在上面隨意寫寫畫畫。

而它的神奇之處就在于, 這個畫板可以重復利用,就好像一個不會用完的演算本,當年不知道多少學生,打著文具的旗號,軟磨硬泡地求著家長買給自己。

有些商家,甚至進入學校,給學生表演小畫板的神奇,不出一刻, 便俘獲了無數中小學生的心。

這是70、80后家長獨有的校園回憶,但遺憾的是,在那個年代, 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擁有喜歡的小文具。

當時不僅教育資源匱乏,就連經濟也不算發達,很多家庭甚至無力承擔義務教育,更別說給學生買看似無用的文具了。

這些文具開發商很懂得拿捏學生和家長的心理, 保留文具的一些功能,同時,又得把文具做的像玩具一樣,博得學生的喜愛,如此才能在學生和家長那里暢銷。除了這個粉色的小畫板,還有做成有許多暗格的鉛筆盒。

不同時代的校園有不同的回憶,遺憾注定成為青春的代名詞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做成手搖,而且圖案很精美的轉筆刀,在當時的班級里,家境殷實的同學每個學期都會買一兩個新的轉筆刀,她也自然更受其他同學的歡迎。

但家境殷實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多數學生, 在讀書時并不能輕易擁有喜歡的文具,上學時不理解,認為家長小氣。

但等到70后、80后都長大成人, 成為父母家長后,便能理解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像這位79年的家長一樣。

小畫板曾經也是她夢寐以求的文具,但如今,當她二年級的女兒書包里出現這個文具時, 家長的第一反應并不是驚喜。

而是擔憂,既擔心學生亂花錢,又擔心這個劣質玩具的特殊氣味,會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這種轉變,足見家長和學生的很多矛盾和誤解,都是立場不同而導致的。

家長站在為人父母的角度, 希望學生能聽從自己的經驗之談,少走彎路,因此總是限制學生的選擇和追求。

而學生的角度很簡單,喜歡的東西想要擁有,喜歡的事情想要堅持,而若家長以「為你好」的名頭,阻止學生追求喜歡的東西,在學生眼中,家長并非真的為自己好,恰恰相反,家長正是不夠理解自己,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家庭教育是一門大學問,單看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比如谷愛凌,除了勇奪冠軍之外,她身上最閃閃發光的點在于:她的自信。

自信、大方地自我表達,這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中,是被漠視,甚至被刻意雪藏的。與其做「出頭鳥」,家長和老師更希望學生能低調內斂。

寫在最后:

中庸之道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深入人心,但若把握不好這個度,一味地替學生去做決定,非但不能培養學生的謙遜,反而會讓學生自卑怯懦,喪失了選擇和表達的能力。

現在的大學生,成績優異的不少見,但能在該選擇的年紀 ,明確自己喜歡什麼學科、喜歡什麼專業的人,卻少之又少。

在打壓式教育中,這些學生已經失去了自我,沒有了喜好選擇,未來人生的發展也就沒有了自我規劃的能力, 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保持孩子的一部分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