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孩子的姓都是隨父親的。不過,隨著近年來女性對自己權利的維護越來越重視,開始有一些寶媽在孩子的姓氏上「維護」起了自己的「權益」,認為既然男女平等,那麼孩子隨母姓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如果結婚的時候男方是「倒插門」,那麼隨母姓自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正常的婚嫁,孩子隨母姓,真的可能會不太好。
媽媽興起堅持讓孩子「隨母姓」,沒過兩年,腸子都悔青了
小璇在大學的時候,就談了一個很優秀的男朋友,男方家里經濟條件優渥,父母都很有文化,屬于高知家庭,并且男友人也高高帥帥的,對自己還很好。
所以,大學畢業沒多久,兩個人就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順利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結婚之后,男方出資買了房、添了車,并且還經常補貼小兩口的生活,所以小璇和丈夫的婚后生活一直都是非常愉快的,而小兩口的感情關系好了,兩家人之間的關系自然也很好。
轉眼間,小璇就懷孕了,這件事讓兩家人都非常的高興,尤其是婆家,婆婆想到自己將會有孫子的時候,心里面總是耐不住的樂開了花。
不過,小璇因為在懷孕期間備受煎熬,所以心里就想要找補一下,這時候小璇就想到了孩子起名字的事情。
于是,小璇就 要求孩子出生之后隨自己的姓,畢竟自己懷胎十月,痛苦不堪, 隨自姓也算是讓自己「平衡」一下。
對于小璇的要求,其實兩家的老人都是不太愿意的,婆家認為自己的孫子隨別人家的姓氏,真的會「抬不起頭」。
而娘家覺得孩子就算是隨自己姓,終究還是婆家的人,這麼牽強地讓隨娘家姓,也不是娘家的人,所以沒必要這麼搞。
但是,處于孕期的小璇可想不了那麼多,也許是因為孕期脾氣不好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懷孕導致心理環境變化的問題,小璇就是執意要孩子隨自己姓。
看到小璇這麼堅持,兩家老人一番商量之下就達成了共識:先同意小璇的意見,讓小璇心里「過得去」,至于孩子隨誰姓,等出生之后再和小璇商量。
兩邊的老人原以為生了孩子之后,小璇的思維會發生轉變,但是沒想到,等到給孩子登記名字的時候,小璇依然堅持要孩子隨自己姓。
最終,兩邊的老人都拗不過小璇,無奈之下只能夠讓孩子隨了小璇的姓。而小璇得償所愿之后,也是非常高興。但是沒過兩年,小璇就后悔了。
堅持讓孩子「隨母」姓,看似占了便宜,實則吃了大虧,別一時沖動坑了娃
小璇原本以為婆婆在有了孫子之后,會很高興,繼而也會幫自己帶孩子、給自己小家補貼等等。
但是分娩之后,婆婆卻并沒有搬過來住,雖說也隔三岔五的來照顧孩子、幫助小璇帶孩子做家務,不過并不是「全權包攬」。
而娘家的二老也是一樣,沒有要搬過來照顧孩子的意思。
小璇對此頗有微詞,心想:「沒生的時候都盼的緊,生了之后都不管了?」
但其實,兩邊的老人也都有自己的考慮。
婆家:孩子隨母姓,那就不是自己家人了,自己搬過去照顧孩子有點說不通。
娘家:孩子雖說隨了母姓,但畢竟不是自己家的人,自己搬過去照顧有點喧賓奪主。
于是, 兩家老人都覺得孩子「不是自家人」,所以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甚至在之后,婆家二老也逐漸不再給小兩口補貼了,因為二老覺得小兩口有了孩子就應該開始正式的獨立生活了,并且孩子也不隨自己姓,自己沒必要「熱臉貼冷屁股」。
于是,還沒過兩年,小璇就感到非常的后悔,因為自己強行要求孩子隨自己姓, 結果導致孩子成了奶奶不疼,姥姥不愛的孩子。
為什麼孩子要隨父親姓?
自古以來,孩子隨誰姓有一個嚴格的傳承,無論中外,孩子出生之后,姓氏都是跟隨父姓的,但是這種習俗所形成的原因,并不是單純的「封建思想:男尊女卑」,而是有著眾多因素:
1)目前的社會更偏向于「父系社會」
目前的社會其實仍舊屬于「父系社會」,多種道德水準、傳統文化甚至法律領域,都是依托于「父系社會」為基礎而建立的,孩子隨父姓更容易融入社會、被社會所接受。
2)男女之間各有所長,很難做到任何方面都平等
雖說「男女平等」,但是實質上,男女因為生理結構的不同,是無法在所有領域上都平等的。
當然, 并不是說女不如男,而是各有所長。但恰巧,「主權影響」方面,男方更強勢,所以 孩子隨父姓,將會更有歸屬感、安全感。
3)避免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在大環境中,人們的認知都是「入贅家庭的孩子才會隨母姓」,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 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諷刺。
因為傳統意識中,「入贅」并不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有「吃軟飯」、「無能」的嫌疑。
生在這樣的家庭,就算是孩子的爸爸很優秀,也會被人說三道四講閑話。
所以,孩子隨母姓,將會被別人認為是「入贅家庭」,從而對孩子產生 輕視、嘲笑等行為, 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干擾孩子的正常成長。
寫在最后
孩子的姓氏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這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姓氏上「耍脾氣」,不要為了「平等」而拿孩子作賭注,你的一時任性,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