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涉獵的書籍越來越多,書上的字也越來越多,圖片越來越少。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里面的場景和人物描寫,孩子看的時候總會去想象,也會好奇地問: 古代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其實,這個問題好回答,也不好回答。
因為很多經典的古代文學都拍成了電視劇,繪成了繪本,可以很直觀地形成一個對古代生活的初步印象。
但是,歷史畢竟是過去,電視劇和繪本都是現代人根據史料,甚至加上大部分的杜撰,對古代生活進行了重新演繹,更不用說演繹水平參差不齊,不用想,也與真實的古代生活相去甚遠。
當然,拿著攝像機,時光回溯到古代去拍攝當時的生活場面,目前的科技水平肯定是不敢想了。
還好,古代的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偉大的圖像信息,那像是古代繪畫,其中也不乏一些生活的場景。
比如大名鼎鼎的 《韓熙載夜宴圖》,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 有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
古代藝術家描繪的當時生活場景,總比現代人演繹的更加真實吧。
要說描繪生活場景的社會風俗畫,其實還有一幅,包含的信息量更加豐富,那便是與《韓熙載夜宴圖》同樣,被列為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
然而,其實偉大的藝術作品雖然雅俗共賞,但可能小孩子看起來,還是會有些枯燥的,只看個熱鬧,不愿深入了解。
這里京媽要給小朋友們推薦一本了解古人生活的繪本—— 《你看見喜鵲了嗎》,這是一本獻給孩子的《清明上河圖》。
這本書設計的特別有趣, 整本書像手風琴一樣展開,兩面都有故事(我家孩子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原創繪本了吧)。
正面的故事:是由一只喜鵲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尋找幸福」的故事。
作者非常巧妙地創造出了一個兒童角色「端兒」(其實是《清明上河圖》的畫家張擇端化身少年端兒),安排他在清明節這天尋找喜鵲。
大家都覺得 「遇到喜鵲就會遇到喜事兒」,書中的故事就包含了各種各樣的人對幸福的不同理解,端兒追著找喜鵲,就想知道自己到底遇到什麼喜事兒?
街邊的乞丐 驚喜的說:才看到喜鵲就遇上好心人了(端兒把燒餅給了他);
河邊的搬運工大叔 卻說:多搬一袋米,多掙一分錢,就是喜事兒……
背面的故事:主人公和小狗被藏在《清明上河圖》中,帶小朋友們開啟了一場「穿越汴京」的游戲。
作者通過現代的計算機輔助制圖手段, 巧妙的把端兒融入到了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之中。
還通過游戲「尋找端兒和小狗」的方式,規劃了游覽路線,帶領小朋友進入到《清明上河圖》之中,一起游覽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城。
玩游戲的同時,也如同真實得感受了北宋時期的社會習俗和風土人情,用玩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國寶,愛上國寶。
這樣的編排設計,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一下子拉近了小朋友與歷史知識的距離,開辟了一條適合孩子了解《清明上河圖》的路線,讓孩子和曠世名畫不再有距離,真是不可多得,非常推薦! #閱讀自有力量#
最后回到故事的核心主題:幸福。
可能作者也是想通過繪本故事,通過這樣的設計,想我們明白:
真正的幸福是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里,也 啟發小朋友們要多多發現和抓取身邊的小幸福,用生活細節點亮我們的心。最后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