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所以能成為國之根本, 關鍵在于國家的建設,依靠的是高素質人才的推動。國家提供教育資源,培養高材生,他們畢業后再回報祖國,是雙贏的局面。
理想挺縹緲,現實很打臉。據日方數據顯示, 日本的外來高端人才中,66%來源中國,換言之,國內有大量學生,畢業后選擇去日本「報效祖國」了。
這樣的數據很窒息,也很令人心痛。如果這些畢業生,能留在國內發展,將會是完全不同的新氣象,因此,這樣的流失才更令教育者們心痛。
國內學生,成為推動日本發展的主力軍,66%的人才流失誰該反思?
任正非對此表示:我們必須采取手段,既要留住國內的大學生人才, 同時也要抓緊吸引「高鼻子」人才,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
但他畢竟只是一個「商人」,不是一個身在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他的話是否具有教育意義,還有待商榷。
但國內大學生的人才流失,的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 要談教育現狀,就不得不提我國目前的科研問題。
雖然大學生人數最多,但若學歷止步于此,就算畢業后出國, 多數本科生也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工作內容。
而真正關系到國家發展的,是那些有能力做科研、搞創新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國內的科研環境是怎樣的,正如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所說:
「我國有40萬名博士生,這些都是最珍貴的人才,但他們卻過著乞丐一樣的日子,做科研,好像在乞討一樣可憐。」
這些教育投資成本巨大,才達到博士高度的學生們, 每個月的收入僅僅3000元,如果沒有導師的幫扶,學校的照顧,這些學生連基本的吃飽穿暖都很難保證,更別提搞科研了。
而劉校長的直言不諱,也并非一己之見。 清華教授程代展曾在深夜發文,懷念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博士生,傾訴自己的無奈:
從本科階段,就遇到了這個有科研天賦的學生,于是乎,程教授帶著這個學生從本科到博三,二人相知相惜, 教授對他也是萬般珍惜愛護。
國內學生出國發展,網友:家長應該反思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
原計劃,程教授打算博四送他去國外深造,彌補學生在英語方面的短板,但學生和家人, 卻鐵了心要回農村老家考教師編。
程教授心痛又無奈,甚至動用了自己認識的所有復旦教授,幫自己勸說學生繼續搞科研 ,他離成為一名影響世界的科學家,就差幾步之遙。
但無奈,這個科學家的好苗子,這個程教授眼中, 最適合做科研的好學生,自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斷送。
放棄科研可惜、對國內的環境和待遇心灰意冷,選擇直接出國「報效祖國」更可惜,而這樣的局面存在已久。
因此當上財校長劉元春提出: 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月收入,讓他們的收入至少達到一萬元,筆者才認為,這很有必要。
但有必要的事情,未必有實行的機會和空間,這項提議最終只激起了幾圈浪花,就石沉大海了。
如今,我們面對國內人才的流失,就只剩下了無奈。有人說: 這些出國發展的中國學生和家長應該反思!
祖國培養了他們,幫助他們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步步成為優秀的人才,而他們卻在有能力回報祖國的時候, 選擇了離開,實在是忘恩負義的行為。
但設身處地的想,如果你有能力被認可,移民他國工作的同時,不僅能獲得比國內更高的收入, 連自己的家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安置,你會不心動嗎?
寫在最后:
在個人得失,和家國情懷之前,不是所有人都能選擇后者,哪怕經過糾結和掙扎。因此我們才說,像韋東奕這樣,拒絕哈佛,留在母校,甚至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才,才「最可貴」。
遺憾的是,韋東奕選擇投身教育,工作的重心自然會慢慢偏離科研工作, 但這也是個人選擇,我們無權指摘。
我們更沒辦法, 以這些「個例」的選擇,甚至是犧牲,來要求所有的優質人才,都必須留在國內發展,在教育國際化的環境下,發展也注定是國際化的。
高材生的研究成果,雖然是全人類的,但榮譽卻是屬于一個國家的,因此, 改善國內科研環境,同時,加強人才吸引的力度,才是解決人才流失的關鍵所在。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