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足跡,父母錯過了就無法挽回,如果可以的話,請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2月6日,來自湖北的一位媽媽于年后準備外出打工
因為每次走的時候女兒都會哭,所以媽媽就在女兒上學時偷偷離開了
女兒放學回家,得知媽媽已經外出打工后當時就失聲地痛哭起來
哭了大概有幾分鐘后,懂事的女兒平復完情緒又對著監控留言說:
「媽媽,你到了嗎」「媽媽,你看我什麼毛病啊,你剛走我就開始想你了」「你開車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你看誰家小姑娘和媽媽見面,一年就一回呀」…
簡單的幾句話,深深地流進心窩瞬間讓人破防了
而這位懂事的留守女孩,也算將對媽媽的 思念不舍、還有 留守辛酸體現得淋漓致盡
都說為人父母者,對孩子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他們可以 開心、快樂、幸福
可對于孩子來說,最大幸福莫過于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共享,尤其是平凡歲月里的每一個細微陪伴,都是孩子成長里所需要的幸福
可惜的是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麼簡單,現實和理想也往往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我們都希望每天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生活卻是不允許你任性
之前看到這樣一段話感觸蠻深:
「巷子里的流浪貓看起來很自由,但它卻沒有家庭的歸宿,院子里的看門小狗有歸宿,但它卻要一輩子被拴上鐵鏈,人生這道選擇題呀,好像怎麼選都會有遺憾」
生活如此,其實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尤其是在 進退兩難的年紀里,在家帶娃掙不到錢,出門打工又陪不了孩子
生活需要掙錢養家,孩子也需要陪伴成長,可在這道選擇里很多家長都無奈選擇后者,畢竟生活沒錢處處不行,而孩子的 陪伴思念卻可以通過生活彌補
所以,每當看到那些留守兒童的孤寂、自卑、還有思念畫面時,除了心疼、還有無奈
也不要說,在離家近的地方找個工作,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到孩子,若可以的話有哪個媽媽舍得留下自己的孩子呢
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無奈、還有無法選擇,也只能說盡可能地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吧
當然,如果實在無法避免也并非是 絕對性的傷害,注意關愛孩子的內心、注重情感連接,只要我們和孩子在一條心上,那麼教育和陪伴這件事同樣也不會缺位
不過,這是一條更加辛苦的道路,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體力、耐心和時間,還要掌握和孩子相處的溝通技巧,因為留守兒童要比其他孩子更加 缺愛、敏感一些
那麼,在不可避免的留守教育里家長需要掌握哪些溝通技巧呢?
01
遇事一定要商量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愛本來就分為很多種,其中最不求回報、最無私的愛,便屬父愛母愛
可在我看來,這種美好的愛不光是 不求回報、無私奉獻,還有來自「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這種 雙向奔赴的愛才是一段教育、一個家庭里的真正幸事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 掏心掏肺地說:「我為了孩子什麼都愿意做、什麼也都犧牲了」
那這種「愿意」和「犧牲」,孩子到底能不能懂、又是否能理解呢?
所以,我們在「愛」孩子之前一定要考慮到孩子是否能夠消化這種愛
正如留守兒童和爸爸媽媽分別一幕
對于爸爸媽媽來說,見不得分別時的 哭鬧追趕,可能會選擇偷偷離開來避免這種 難舍難別,可思念和不舍哪里是可以通過「偷偷離開」就避免了
像開文提到的湖北媽媽,是因為家里有監控的情況下,才看到女兒 失聲痛哭、和 思念留言的不舍一幕
那如果家里面沒有條件裝監控、或者沒有監控呢?孩子指不定在哪里哭泣、悲傷著
既然這種難舍難別是不可避免的,那家長所謂的「偷偷離開」就沒有任何愛護意義,反而還會給孩子造成一種 瞬間被拋棄的恐懼感
分離的場面固然很不舍,但這也是遲早的事情
記得遇到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和孩子好好商量,包括離家打工
當我們試著把孩子當成一件事情的參與者時,他們通過參與更能 切身體會,同時也會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尤其是 共同商議的結果遠比單方面決定更容易接受
因為,在參與中孩子得到了尊重、也獲得了安全感!
02
稱呼可以多元化
傳統的親子關系相處,大多數都是「兒子」、「閨女」,「爸爸」、「媽媽」的單一稱呼
其實,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再近一些
比如,想要跟孩子 無話不談,那就先跟他們把關系當成朋友去處、把稱呼多元化吧
舉個例子
單位同事小夢,她是一個特別 樂觀開朗的姑娘,還有一個人見人愛的 幽默性格
一次聚會,她讓我體驗了不一樣的母女關系
記得那天晚上聚餐到很晚,小夢的手機響了好幾次,等到陸續回家時她才發現漏接了好幾個家里打來的電話
她一邊撥通電話、嘴里一邊重復著說:「完了,完了,母后大人該著急了」
電話接通后,手機那頭傳來了溫柔的關心聲音,沒有 刨根問底、也沒有 嘮叨囑咐
她們就像是一對好朋友一樣,兩個人的對話也是 時而調皮、時而幽默
聽小夢說,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都會接到老母親電話,她們能聊一路,直到小夢回家后才放心地掛斷電話
我知道,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女兒的關心,但我更佩服能每天都保持聊一路的 無話不談
而小夢和她的母親,之所以能處成 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我看來都少不了輕松而歡快的相處氣氛
小夢告訴我,記憶中母親從來不呼喊她的小名,不是「夢丫頭」、「大寶貝」,就是「小皮猴」
也因為有了母親多元化的稱呼,小夢也給老媽備注了不少稱呼,有「母后大人」、「皇后娘娘」,還有「大美女」、「老妖精」
總而言之, 親密無間的母女情少不了幽默稱呼來活躍氣氛,這才是打開 話匣子的必要環境調節
像留守兒童和遠在外地父母之間的聯系,本來就缺少互動,如果彼此間的稱呼過于傳統很容易造成壓抑感,也不利于親子溝通
倘若我們對孩子的稱呼幽默而不見外,那相對于輕松愉悅的溝通氣氛,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破防效果,尤其是對 謹言慎行、防備心理強的孩子有著很好的性格改善效果
所以,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記得先從多元化的稱呼開始!
03
每天聊一聊八卦
好的關系相處最需要的是什麼?我認為少不了三個基礎需求:
第一,彼此尊重,遇到事情時先征求對方的意見,有事一起商量
第二,守住誠信,答應的事情就要盡量做到最好,這是重視對方
第三,保護隱私,分享的隱私就要「上鎖」保護好,不要辜負信任
朋友相處該當如此,親子關系相處也是如此
在這方面,我們在遵循 尊重、誠信、隱私的同時,還不要忘記和孩子之間保持相處的吸引性
而所謂的吸引性呢,其實就是建立可溝通的氣氛活躍
除了上述介紹的 遇事尊重、稱呼多元化之外,還少不了和孩子聊一些突破話題之外的有趣事情
比如,跟孩子每天聊一聊八卦
這一點,對于留守兒童和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來說,意義非凡
首先,孩子每天的活動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兩點一線的學習容易陷入枯燥狀態,聊聊學習之外的有趣話題,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 減少負擔、舒緩心理壓力
其次,聊八卦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當我們跟孩子分享很多有趣的事情時,孩子自然也會主動分享他們的趣事,而 密不可分的感情也往往是在分享中產生的
最后,共同話題越多的親子關系,彼此之間的 可聊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未來哪怕孩子出了社會,這份情感需求也不會變,這就是 雙向奔赴的感情、也是家長教育里的一大幸事
所以,遠在外地的爸爸媽媽在跟留守兒童溝通時,記得要注重溝通氣氛的調節
04
和孩子談談理想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 言傳身教,像留守兒童在這方面可能就不占據優勢了
有些孩子甚至跟爸爸媽媽之間,一年才見一次面,在如此隔岸相對的情況下,也缺乏了很多實踐和帶動性
當然,外出打工的爸爸媽媽也不是沒有一點優勢,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 理想目標呀
比如,爸爸媽媽每天在大城市的 所見所聞,就是其他孩子所體驗不到的眼界開闊
和孩子多聊一聊外面世界的八卦,可以用拍視訊、拍照片的方式為孩子留下足跡,這些都能有效激起他們對未來生活的 美好規劃
尤其是大城市沿途所經歷的新鮮事件,對于孩子來說或許就是一件 開闊眼界的大事
如果擁有一個共同理想和目標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
像很多留守兒童存在的共同心結,就是「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丟下自己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
如果讓孩子在眼界開闊中看到不一樣的生存法則,既有了 感同身受、又有了 感情融洽的和諧,而他們對爸爸媽媽的選擇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10歲女孩萱萱,是我見過所有留守兒童里最 樂觀自信的孩子了
她的成績一直位列班級 名列前茅,因為在她心中有一顆被理想包圍的種子
萱萱還告訴我,她有一個夢想,那就是 好好學習、精通多國語言,有了經濟和語言實力之后,才可以帶著媽媽去環游世界
原來,媽媽外出打工時不管有多忙、有多累,她都會在暑假和寒假抽出時間帶著女兒去旅行
美好的相處雖然很短暫,但給萱萱留下的幸福和影響力卻是久遠的
尤其是經過 生動而真實的旅行生活了解后,萱萱也知道,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辛苦工作,也沒有她 環游各地的旅行體驗
所以,萱萱的內心是感恩、也是積極向上的
與此同時,這些事情也讓我漸漸明白, 關愛留守兒童就要像超市上新的產品一樣,既要保證外包裝的 吸引力,還要注意產品的 有效質量
遇事商量的尊重、稱呼幽默的帶動、聊八卦的氣氛調節,以及和孩子談談理想的眼界提高,這些都是外出打工家長需要為孩子掌握的有效溝通話題
那麼,關于留守兒童的溝通與教育,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和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