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父母若總喜歡做這5件事,孩子叛逆程度就會更高,再不改正親子關係就毀了

父母若總喜歡做這5件事,孩子叛逆程度就會更高,再不改正親子關係就毀了
2023/04/28
2023/04/28

兒子到了「狗都嫌」的年紀,在家蠻橫無理,在外惹是生非。

經常是我讓他向東走,兒子偏要向西行。

一次當我看到孩子散落一地的水彩筆時,終於忍不住爆發。

「看看你,和你說了多少次,讓你收拾東西,就是不聽,這樣下去,你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

兒子朝我喊道:「我就是不收拾,反正我什麼也做不好!」

那晚,6歲的兒子第一次沒有讓我給他講睡前故事。他睡著後,我打開他的房間時,依稀看到兒子眼角還掛著淚水。

當我轉身給兒子關書桌上的檯燈時,看到了一張我和兒子在一起的畫,那上面的我已經被塗成了黑色。

那一刻,我心如刀絞,兒子變成如今的模樣,我就是那個罪魁禍首啊!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原型。 如果家長有這4個習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1缺少有效的對話和溝通

面對孩子的叛逆,無法溝通,經常有家長無奈地問:「這孩子是怎麼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經常和父母反著來,不僅僅因為到了青春期,而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的教育中,積累了很多親子關係的矛盾。

孩子的叛逆不是朝夕之間,而是蓄謀已久。

我身邊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有的能平穩地度過青春期,有的每天和父母歇斯底里,造成這種局面反差的關鍵就出在親子關係上。

如果父母不調整溝通策略,繼續居高臨下對孩子指手畫腳,叛逆是必然的。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在學校走廊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盡,不治身亡,他用最極端行為反抗自己的父母。

這些悲劇的發生,不是輸在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少,而是輸在了溝通方式上。

網上有人總結過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7大理由: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這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對抗家長,長期的無效溝通,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內心的隔閡,孩子的爆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跟他建立好關係,慢慢地去贏得孩子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幫助到孩子。

會溝通的父母,孩子根本不會叛逆。

2.拿孩子撒氣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做父母的生活壓力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心裡難免會有些負面情緒。回到家裡如果做父母的沒有很好的控制好自己的這些情緒,就容易把這些負面情緒都推給孩子,對著孩子釋放自己的不滿的情緒。如果孩子平白無故的受到父母的這種對待,心裡就會充滿了委屈,時間久了就會變得內向而且叛逆。

3.父母喜歡把孩子進行攀比

你看隔壁家張阿姨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第1名,你看你呢?

怎麼這麼笨,下次再考倒數第一,你就別給我回來了。

都是去學書法,你看人家寫的字那麼好看,你再看看你的像話嘛?

這次考試再不考個第1名,真的太讓我丟臉了,你都對不起我給你交的輔導費。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對自家孩子說過上面的話呢?孩子長大之後內心的噩夢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聽到這句話,他都能想起父母當時訓斥他的面容。

實際上當孩子聽到這種話之後,他們一定是以一種較為無奈的狀態應對,如果父母長時間說類似的話語,就會讓他們有反叛的心理。

4.父母喜歡替孩子下決定

說了你明天穿這件衣服,你怎麼都不聽呢?

這周週末下雨,我們那也不去了,上周說的遊樂園有什麼好玩的?

明天去你外婆家,讓你朋友別來了。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以這種 「我吃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的話語來搪塞孩子,自己所說的話,孩子就應該聽從。

加之父母供養孩子長大,對他們有養育之恩,所以父母覺得自己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必須服從。

看似是父母對於孩子行使的一種管理方式,但實際上,卻從另外一方面沒有給孩子決定的權利。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父母對於他本身的一種壓迫,而這種壓迫久了,必然就會有反抗,那麼孩子的叛逆就是他們去應對父母的方式。

5.缺少關心和陪伴

愛永遠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忽視和缺少陪伴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父母的覺醒》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單身父親彼得曾同15歲的兒子安德魯有過一段極難相處的時光。

那段時間,安德魯的表現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症:疏遠父親,只喜歡同朋友出去晃蕩,上網聊天直到深夜,不做功課,功課不及格。彼得對此大為惱火,父子的關係陷入了失調狀態。

在安德魯更小的時候,他們的關係很親密;然而最近幾年,他們之間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爭吵。父子二人為了家庭事務和安德魯的功課爭吵不休。安德魯經常謊稱功課都做完了,其實他連碰也沒碰過。

在一次衝突中,彼得怒不可遏,打了兒子的臉,並說自己後悔把他生出來。

這位父親的經歷是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曾遭遇過。

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去瞭解這個家庭,會發現這位父親長久以來都沒有傾聽過兒子的心聲,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沒有愛的連接,父親就只能看得到孩子在掙扎著逃出自己的掌控,看不到孩子的內心。

叛逆的孩子也是很無助的,他們想要尋求別人的關愛,如果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就會跑去朋友那裡,很容易因為過度相信別人而受到蠱惑,引發一系列行為問題。

面對叛逆的孩子,最難得的事情是愛和理解。

總之,與叛逆的孩子相處,他越叛逆,你越是要冷靜,如果你總是發飆,孩子會反抗地越厲害。

Wendy媽有話說:

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榮耀不是緊盯著孩子的成敗,而是肯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無條件的愛他,幫扶他。

這樣,孩子在偌大的世上才不會感到孤獨和絕望,才有底氣和力量直面生活的難題。

所以,請把嘮叨換成關心和指引;把否定改成鼓勵和支持;把比較變成寬容和理解。

因為你不是別人家的父母,而他是你最親愛的孩子呀,于情於理都應得到更多的愛和包容。

願每對父母都能幫孩子排憂解難,給予愛的滋養,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暖意和溫柔。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