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教育,其實就是用一顆期待的心去呼喚孩子
有一位母親,她抱怨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女兒
能「白眼狼」到什麼程度呢?
不知情前,我認為也就是 忤忤逆、頂頂嘴,或者再來個 離家出走、啃老欠債什麼的
不曾想,這個女兒上高中開始就經常蒙騙、甚至咒罵母親:
「你是什麼東西,我不想再看到你」「SB,你有什麼資格在那叨叨,趁早滾一邊去」「我真希望你從來沒有生過我,如果現在滾了,我會感謝你」「你要跟老爸失婚,趕緊趁早去,這樣大家都能解脫」「你真是糟糕透了、失敗極了,你說你這樣有什麼意思」
…
字字誅心、句句戳心窩,不難想象這位母親當時的心痛有多深
蒙騙這件事在 學生、和 成長時代還可以理解原諒,但經常咒罵一個母親,這究竟是什麼心理呢
我不了解女兒的童年經歷了什麼,但從母親的 語言抱怨中也了解個大概
為什麼高中女兒經常做出蒙騙、甚至咒罵自己母親的「白眼狼」行為?這還不是大人的控制欲太強了
聽這位母親抱怨對女兒的歷數付出,我發現她身上的包辦意識確實很強:
•女兒快上幼兒園了,擔心會不適應陌生環境,于是就斥資跟親戚開辦一所私立幼兒園
•女兒上小學時擔心跟不上會壓力大,高價聘請一名私人家教,每天可以專門開小灶補習
•女兒上高中后,她又把工作辭了,然后跑到學校附近租房,自此開啟了專職服務模式
•女兒在物質上若有什麼需求,那即便是大人不吃不喝,也要盡可能地滿足
…
這 一樁樁、一件件的歷數付出,從表面來看,女兒確實有點像「白眼狼」
母親全力付出,為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可 臨到頭不是被蒙騙、就是被咒罵
可女兒為什麼會變成「白眼狼」性格呢?我認為,這就是教育孩子、和孩子需求的排斥效應
那些滿是委屈、滿是犧牲的歷數過往,看起來真的是為了孩子投入了一切,可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首先,大人給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這就是對孩子典型的關注過度,把孩子 絕對性地放在第一位
若什麼事情都圍繞著孩子,自然就容易產生「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知感恩
像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寶貝,也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切有爸爸媽媽」的依賴性
而孩子 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縱容的結果
其次,過度關注容易讓孩子叛逆心強
很多人說,學習好的孩子都是父母 高度重視、和 苛責教育下的結果
這種說法正確、但也不完全
如果家長事事以學習為先、字字以成績為主,失去了 童年色彩的同時,也容易因為過度關注學習產生壓迫感
若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和家長之間也會進入深層矛盾
所以,關注孩子的學習、也不能忽略 勞逸結合,讓孩子 快樂成長、自覺學習,這才是正確的關注引導
最后,一心只看重成績自然就失去健康
太早、或者只關注孩子成績的教育例子,有不少
很多教育的結果不是孩子 叛逆反抗、缺乏生活能力、就是 加重心理負擔的厭學
而這些癥狀的最終歸宿,其實 注意觀察都涌向了同一個方向:親子矛盾升級
因為,在這段只看重成績的 成長教育里,孩子沒有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同時也失去了該有的健康童真色彩
當然,世事也不是絕對的,注重孩子的學習發展并沒有錯處,只不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重方式,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是需要用心去喚醒
比如,有三個養育重點就需要當回事
01
有些事別管
之前的一位高中同學,自從做媽媽后就經常找我訴苦:
「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管教了,還沒說幾句話就讓我閉嘴」「小時候總是在身邊媽媽長、媽媽短,現在回家連聲「媽」都不愿意喊了」「平時要是多說幾句話,那脾氣立馬就上來了,砰地關上房門,還貼上「禁止入內」的紙條」
…
聽著曾經同學的滿腹抱怨,我問她平時都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
同學毫不隱瞞地介紹著
因為她的兒子朋友比較 淘氣貪玩,所以平時都管得比較嚴,像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寫作業
孩子想喝水就拒絕,想吃零食、上廁所也會被拒絕,這些表現呢,在同學看來根本就是不想寫作業的「小動作」
用這位同學的話來說:「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先把作業完成」
聽到如此強勢的話語,我一瞬間似乎明白了孩子的叛逆所在
正是這種把寫作業視為 頭等大事的壓迫感,讓孩子漸漸被圈禁,甚至感受不到成長的光明與溫暖
而父母注重孩子的成長教育、看重學習發展,這是 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凡事一定要有個度
像孩子長大了,有些事就別再動不動包辦、動不動管著不放,只有嘗試了才有成功的機會
比如: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不要管,這是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成功的獨立力量
•孩子身上的隱私也不要去管,只有先真心信任孩子、才能被孩子真心信任
•孩子能承受住的困難不要管,讓孩子長出屬于自己的鎧甲,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02
有些事別慣
每個家長都希望多幫一些孩子,能盡可能地在孩子的成長方面做好 周到縝密
可是,孩子終究有一天是需要離開父母的,讓孩子學會 獨立成長、承擔勇敢,這樣才能讓孩子長出屬于自己的真正鎧甲
孩子長大之后,尤其是到了 青春期階段,他們就像是一個易碎品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掉在地上被摔碎
考試考砸會 自暴自棄,被批評否決了,痛苦起來就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他們不想接受自己失敗,也不愿意去面對事實,但還總是缺乏 迎難而上的勇氣
其實,這種看起來特別 容易脆弱、容易退縮的逃避心理背后,大多數都是源自于前期被家長保護得太周到了
正如溫室里的花兒美麗嬌艷,卻經不起外界的 風吹雨打,只適合被呵護在溫室里作為觀賞物
可孩子的成長始終是無法只做溫室里的花朵,想要在這個社會上 站穩腳跟,就必須要學會迎難而上
正所謂「金山銀山,都不如自己的花果山」,我們不希望孩子有多麼璀璨輝煌,但至少要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哪怕沒有做到最好,但至少努力過了,也就不會再留下遺憾
所以,教育孩子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開始
請記得,孩子長大之后,有些事別管、有些事更不要慣著:
•孩子不守規則時不能慣著,小樹不修不直溜,學會防微杜漸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
•孩子輕怠書本時不能慣著,看待書本的態度是對待學習的態度,愛護書本也是認真對待學習的開始
•孩子不懂感恩時不能慣著,學習可以不優秀、成績也可以不高,但做人的品質不能丟,別人幫了你就要知道感恩
03
有些事別罵
單位里,有個女同事分享了一件 寓意很深的育兒經歷
她的女兒諾諾,正在步入緊張的大學聯考PK中
眼瞅著已經正式進入倒計時了,沒有大學聯考的家人反而比要參加大學聯考的孩子還要緊張
而在這個 倒計時的緊張氣氛里,諾諾還偏偏和自己的媽媽發生了 親子間隙
有一天,諾諾回家發現自己房間的門鎖沒有了,還留下一個特別顯眼的鎖洞
諾諾 有些緊張地問:「怎麼了,我房間的門鎖怎麼不見了」
同事 不緊不慢地回答說「上午家里遭賊,小偷把你房間的門鎖給卸走了,等大學聯考結束后媽媽帶你去買一款更好看的門」
這句話,明顯是騙小孩的
可身為高中生的諾諾又怎會輕易被騙呢?她故作玄虛地說「小偷怕是腦袋有問題吧,你們房間都是好東西,怎麼不卸你們那的門鎖」
這件事算,也是在你忽悠我、我忽悠你里不了了之
同事呢,也會 三番五次地通過房間鎖洞去偷窺房間的女兒,生怕孩子躲在房間里偷玩手機、不知道好好學習
某一天,同事正通過鎖洞觀察房間里的諾諾,結果孩子像是發現了什麼,扭頭就是 四眼相對的尷尬
諾諾經此一事,也直接對媽媽開門見山地說:
「老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透過鎖洞偷看我,我都已經是一名高三學生,大學聯考過后都成年了,你這樣讓我壓迫感很深,都無法專心復習、備戰大學聯考了」
諾諾的一番話讓同事頓時如夢初醒,她趕緊道歉,并在當天下午給孩子的房間換了一款嶄新的房鎖
聽到同事的一番事跡描述,我還不忘嘲笑她:「為了偷窺女兒,破壞房門,又去買新的房門,值得嗎」
同事 若有所思地回答說「我覺得值得,如果沒有經歷這件事情,我也不能真正意識到教育里的控制欲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仔細想想也的確如此,很多時候無法做到 感同身受,我們也就無法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漏洞
而優秀家長也從來都不是孩子一出生就知道聰明,只不過是教育中不斷 積累經驗、增加技巧罷了
當你能夠做到真正和孩子一起成長時,就會發現孩子成長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份 缺點挫折,最終都會成為再上一層樓里的 優秀鎧甲
而聰明家長對孩子的 養育重點,除了有些事別管、有些事別慣之外,還不要忘了,有些事也不能責罵
和孩子共成長,就是彼此了解、尊重、乃至相處取暖的過程,我們要了解孩子所需、尊重孩子所想,還要成為孩子失敗路上的 成長盟友
比如,以下情況不要去罵孩子:
•公眾場合下不要罵孩子,有問題回到家里關起門來商量溝通,只有先做到給孩子留面子,才能后獲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愧悔時不要再罵他,愧悔意識代表孩子已經意識到自身錯誤,不斷的責罵打擊只會讓孩子喪失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孩子正做事時也不能罵,一個進入深度思考的孩子最討厭被打斷,尤其是被責罵,這件事會他們很難過自卑,責罵也等同于失敗
有句話說得特別有道理:
「教育孩子就像是一種高彈力,學會感受孩子的成長節奏、融入孩子的成長感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雙向配合的柔和勁兒,否則,錯誤的蠻力教育方式、和空間只會把你撞飛」
其實,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都需要如此,既要理解他們的 躁動敏感,還要適應他們的 大膽迷茫,當我們做好育兒里的 別管、別慣、別罵時,相信教育的過程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那麼,關于避免養出「白眼狼」孩子的養育重點,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