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有兩只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小貓和小狗」,「為什麼面粉加水會變成有彈性的面團呢」?大家看到這些問題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都覺得有點無厘頭,有點「怪」。
其實這些問題都來自一名5歲的小女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提出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腦洞大開,有時候甚至難倒了清華畢業的爸爸。
據小女孩的爸爸郝先生介紹,自己2007年從清華畢業后一直從事計算機軟件工程師的工作。隨著女兒的出生和長大,郝先生發現女兒經常會提出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連自己都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答。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郝先生會坦然的告訴孩子:「這個問題爸爸也不是很清楚」,然后和孩子一起動手看書、找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孩子也參與進來。
郝先生說人們時常會感慨: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愛問問題了,其實孩子天生都是充滿好奇的,不愛問問題可能是小時候問的問題沒有被尊重和重視,甚至換來的是家長的訓斥和不耐煩,漸漸的也就不提問了,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解答能夠讓每一個孩子不再害怕提問。
4~5歲是孩子最喜歡問「為什麼」的時候,家長可能會發現這階段的孩子簡直好像十萬個為什麼,總是有著千奇百怪的問題。其實一方面這是因為這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開始關注周圍萬物的邏輯,另一方面這階段的孩子開始能夠靈活掌握語言,開始喜歡通過提問來和周圍的人交流。
這其實是難能可貴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的動力,保護好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往往能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但現實是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異想天開,沒有把孩子的疑問當回事,或者問多了開始覺得孩子煩,拒絕回答。也有很大部分家長有心想要回答孩子的問題,但是知識有限難以解答。
其實,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與其把自己變成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換一種方式,大方承認自己的「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探索。
家長不如試著以下這些提問技巧,比直接回答孩子更有幫助。
孩子的提問可能是一時興起,往往比較隨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反問,比如時間、地點、數量、顏色等,展開問題加上細節,幫助孩子聯系觀察力、記憶力等。
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而言,他們掌握的詞匯量有限,開放式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無力表達,想不到合適的詞最后干脆選擇放棄。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選擇,降低回答的難度,比如可以問孩子:「樹葉會在什麼季節脫落呢?春天還是秋天?」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思考,還能提高孩子的詞匯量累積。
有時候孩子提問并不是想要答案,而是在表述他們的某種感受,只不過年幼的孩子尚且無法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怒、難過、委屈等情緒,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進一步引導。
比如家長可以問孩子:「寶寶為什麼不想和我說說話啦?」家長可以借助問題,詢問孩子的感受,問問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事,心里累積了什麼情緒,從而引導孩子走出困境。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提出的問題本質其實是一種指責,比如:「這道題這麼簡單你為什麼不會?」,「這次考試為什麼考的這麼差?」這樣的問題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得到的往往是孩子的借口與謊言,孩子其實很聰明,能從家長的語氣、表情中感受到家長的情緒,會導致孩子自卑、羞愧、難過等。
家長不妨換一種方法,用「為什麼+正面的詞匯」的詢問,比如「下一次考試你怎麼樣才能做的更好呢?」引導孩子朝正面的方向努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鼓勵效果。
問題就像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紐帶,向孩子傳遞著知識、能力和情緒,家長提出的問題水平越高,孩子的思維才能更加開闊,掌握提問技巧,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寫文不易,如果覺得對你有用,就動動手點贊轉發哦!
免責聲明: 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愿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