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你知道嗎?孩子也會患抑郁癥!4歲孩子擔心家中變故患上抑郁癥

你知道嗎?孩子也會患抑郁癥!4歲孩子擔心家中變故患上抑郁癥
2023/02/07
2023/02/07

看到街邊嬉戲打鬧、無憂無慮玩耍的孩子們,被車貸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你是否會感嘆一句:好羨慕他們啊~

因為在大人們的眼中,孩子們都是無憂無慮、沒什麼煩惱的。但其實,孩子也是非常敏感的,他在用他的心、他的方式感知著外界。

但孩子不會自我調節,不懂得應該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們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不及時疏導,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后果。

你可能不知道,孩子也會患抑郁癥吧?

你沒看錯,河南鄭州一名4歲大的孩子就因為擔心家中變故患上了抑郁癥。起初,家長看孩子變得沉悶不與人交流,還以為是身體不舒服出現了什麼問題,可去醫院檢查下來卻又一切正常,直到後來家長找到了心理醫生咨詢,才知道,孩子是因為之前在家里無意間聽到父母討論家中出現了變故,很擔心,但又不敢說出來讓父母徒增煩惱,就一直壓在心里。

為了打開孩子的心結,醫生教家長演了一出事情快解決的戲,孩子得知后心情才逐漸放松,性格也逐漸開朗起來。

看到這里,可能一些家長會覺得,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孩子這麼小,能知道什麼,玩一玩過幾天就忘記了。

如果是這樣想的,那可就錯了!據有關報道,在一些精神科門診,兒童抑郁癥占兒童心理疾病總數的比例高達28%;在精神科住院的兒童患者中,抑郁癥所占比例為59%。2007年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發布的《中學生自盡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盡,占樣本總數的20.4%;計劃過自盡的占6.5%。這些數據,足以令人震驚。

75%的重性抑郁癥首發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數據:抑郁癥在兒童青少年中的發生率為1.5%~2%;但在重性抑郁患者中,75%首發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 只有25%首發于成年期。

請大家注意這個重要數據:75%的重性抑郁首發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

這些數據足以警示我們和我們的家長:決不能對兒童抑郁癥視而不見。

兒童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

兒童抑郁癥(Childhood depression),美國精神病學會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將其改名為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是抑郁癥的一種,專指發生在兒童(一般指12歲以下)身上的抑郁癥。

在美國,每40名兒童中就約有1名兒童患兒童抑郁癥。有調查顯示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抑郁情緒和癥狀使其成人期患抑郁的風險增加2-4倍。也有調查顯示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6個月到1年的患病率可能在2%-5%。

根據中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受抑郁困擾的青少年高達24.6%,如果再加上兒童期的孩子,這個數字會更大。

而且,兒童抑郁癥不僅發病率高,其臨床表現也是多種多樣,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其高峰年齡與青春期是有點重疊的。其中,一部分孩子可能低落情緒不明顯,而表現為軀體化癥狀,包括頭疼頭暈、肚子疼、惡心嘔吐、心慌胸悶等!給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很大影響。

兒童抑郁癥,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情感方面

患抑郁癥的孩子通常情緒都比較低落,體會不到愉悅的感覺,且容易悲傷、發脾氣。對玩什麼好像都產生不了興趣,甚至自暴自棄,嚴重者出現自殘、自盡的觀念或行為。

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通過語言描述自己的心情,比如「心情不好」、「玩什麼都沒意思」。但對于小一些的孩子,有時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心情,便可能表現為經常哭泣、對刺激反應緩慢、行動緩慢、睡眠差、食欲下降等。

2.行為方面

患抑郁癥的孩子可能表現出外化性的行為問題,比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喜歡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或者變得不聽話、反抗、不好管教、不遵守學校紀律、跟同齡人關系不好,甚至打架、逃學等;當然,一部分孩子也可能表現出內化性的行為問題,比如變得孤獨、退縮、不愛說話、不喜社交,不與同伴玩耍等。

3.軀體方面

患抑郁癥的孩子年紀越小,所表現出的軀體癥狀就越多,比如常常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食欲下降或是頭痛、頭暈、腹痛、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尿床的現象。

如果排除了身體疾病方面,出現以上問題時家長們就要考慮下,孩子最近是不是發現了什麼?有沒有受到什麼刺激?千萬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視了抑郁癥的存在。

每一位家長都應知道,孩子的抑郁癥只是一個紅色警報,這是在提醒父母必須開始改變,必須開始傾聽孩子的心聲,開始耐心陪伴孩子,抑郁癥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溫和而堅定的抱持,敏銳而恰當的回應。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愿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