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身上問題多半「養」出來的,把病因掌握了,就不怕教不好孩子

孩子身上問題多半「養」出來的,把病因掌握了,就不怕教不好孩子
2023/04/03
2023/04/03

文/蘭媽談育兒

有位媽媽發條朋友圈引發很多親友們討論,她說:我再也不隨便敷衍孩子的問題了

原來,這位媽媽有一個話癆女兒,每天不停地問東問西

光一句:「媽媽,你喜歡我嗎?你最喜歡誰?」,就能引發無數問答

如果媽媽回答:「我喜歡你」,女兒會問「你最喜歡的人是我嗎」

如果媽媽回答:「我最喜歡的人就是你」,女兒會問:「那爸爸、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省略更多能喊上名字的親戚朋友)……,這些人你為什麼不喜歡呢」

和一個小朋友談論對更多人的喜歡,特別是鉆牛角的那種話題,在人多時真的有些難為情

為了避免總是在 大庭廣眾之下問這種話題,媽媽索性用一個回答堵住下文,她告訴女兒:「沒有那麼多為什麼,我最喜歡的就是我自己」

果然,這句話之后女兒再也不問:「你最喜歡誰」了

可小家伙又喜歡跑到七大姑、八大姨那說:「我媽媽說,她不喜歡你,就喜歡她自己」

某一次,和媽媽有些小誤會的嬸嬸也聽到了這句話,于是又悄悄積攢了新的矛盾

當媽媽得知小冤家在外邊給自己創造很多「誤會」時,她有種想丟女兒的沖動

但回過頭想想,小冤家身上的臭毛病難道不是自己某些行為「養」成的嗎?如果當初不那麼敷衍女兒的話題,或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無辜增添的問題了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頗深,你過去對孩子說的每一句,都或許會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呢,多半也是「養」出來的,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需要先掌握病因

比如以下6種常見的教育問題,就值得家長們多參透了解:

01

如果孩子依賴懶惰,那是家長代替太多了

有位朋友說

自從孩子出生之后,她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

沒上學前24小時隨喊隨到

上學后陪著上下學、陪著寫作業、陪著上輔導班…

除了這些時間和精力,孩子睡了之后,朋友每天還會幫孩子整理好學習用品,確定第二天不會落東西后才放心上床睡覺

而如此 周密有全的陪讀生活,本以為孩子可以 一心一意學習,成為爸爸媽媽眼里的驕傲

可奇怪的是孩子長大后特別 依賴懶惰,都是十幾歲的國中學生了,襪子不會洗,衣服還要媽媽幫著穿……

看著一放學回家就往那一躺的蹺二郎腿模樣,媽媽才知道,孩子一懶就沒有志向、更缺乏上進心

如果再遇上挫折和困難想要克服那簡直就是奢望了

其實,孩子之所以形成依賴懶惰習慣,主要還是家長平時代替的太多了

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了,那孩子就會覺得沒什麼可做,甚至很多能做的事情也都不想動手去做

所以,愛孩子請讓他們從小養成獨立動手的好習慣,特別是自己的事情就需要讓孩子自己去做

當孩子能夠完全體驗到 自我付出會收獲 意想不到的驚喜時,那種源自于內心深處的「我能行,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不需要家長催促提醒、孩子也知道積極主動

這就是獨立的力量,也是自信的力量

02

如果孩子膽小內向,那是家長批評打壓了

我認識一個男孩

他做什麼事情都表現得 小心翼翼,也生怕說錯話做錯事引來家人的批評教育

沒體驗過男孩的成長環境時,我一直覺得孩子的內向都是天生的,生出來什麼性格就是什麼性格

可是經歷一次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性格成長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家長影響

男孩叫安安,媽媽早年前就離開了這個家,爸爸沒過幾年也再娶了新媽媽

由于一胎接著一胎生,安安也成為了那個「礙眼」的人

有次回家探親就親眼見到了這樣一幕

13歲安安推著嬰兒車,里邊躺著6個月的小妹妹,旁邊還跟著一個9歲弟弟、和5歲妹妹

還是孩子的年紀里帶著另外3個「小孩」,特別是看著 直溜溜的山坡,我感覺如此帶娃有些太靠譜了

直到飯桌吃飯時我才體會到安安的膽小內向

大家都在吃飯時,爸爸開口的第一句話是「趕緊把妹妹抱著」

吃完飯幾個小朋友一起瘋狂打鬧時,弟弟妹妹哭了,安安又被批評說:「你瞎呀,不知道把弟弟妹妹看好了」

如此不公,甚至經常被批評打壓的場景又如何能生出 健康積極的性格呢

所以,孩子的性格除了先天影響、后天的養護也特別重要

你給孩子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最終都會讓孩子成為什麼樣能量的人

即便是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負面情緒,在養育的過程中也一定給出足夠的愛,特別是多胎、重組家庭下的孩子,一定要做好 認真對待、公平公正

03

如果孩子經常撒謊,那是家長懲罰太多了

有一個8歲女孩

性格跟男孩一樣活潑調皮,平時出門在外也特別喜歡惹事生非

有一次,女孩跟媽媽到鄰居家做客時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

女孩特別害怕見到媽媽發脾氣、懲罰打罵的樣子

為了逃避這種害怕的事情發生,女孩便撒謊說:「是那只貓跑到桌子上,才不小心把杯子打碎的」

因為貓咪不會說話,大家也就相信了女孩兒的話

而女孩在鄰居家成功躲過一劫之后就嘗到了甜頭,不管什麼事情都喜歡通過撒謊讓自己有利

喜歡某某東西、或者買了什麼東西時,回家都會主動跟媽媽交代:「這是某某同學送我的」,又或者:「這是老師今天獎勵我的」

直到存錢罐見底后,媽媽才意識到女孩的謊言成性

媽媽剛開始也一直不明白,明明是自己買的東西,明明是從存錢罐里拿的零花錢,孩子為什麼總是要說「是同學送她,是老師獎勵她」的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后才發現,原來女孩小的時候因為太過淘氣倔犟,媽媽的教育方法也比較硬核

不犯錯還好,一犯錯就少不了一頓懲罰

小懲大誡是為了孩子能夠 長記性不要繼續犯錯,可無形中也給女孩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為了逃避被懲罰就慢慢形成了撒謊的壞習慣

所以,當孩子經常撒謊時不要太早下結論,注意去了解孩子撒謊背后的根源形成,當孩子的心里擔憂、和問題根源得到解決后,撒謊的不良習慣自然也會就此終結了

04

如果孩子不知上進,那是家長要求太高了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上進呢?這很有可能是家長的要求太高了

當家長定的要求太高時,孩子根本就看不到進步的效果,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那麼,在壓力太大的情況下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放棄的頹廢感

又或者,在孩子看來:「反正我也做不到,那還不如不做了」

如果繼續讓孩子以這樣的心理去學習成長,收獲效果又怎會好得了多少呢

今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就遇到一個媽媽正在批評她的女兒

只聽見媽媽說:

「你怎麼回事,這麼簡單的題,不知道之前做過多少次了,怎麼把成績考得這樣差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說你了,如果下次成績再考得那麼糟糕,我就出去上班,讓奶奶在家照顧你,懶得再管你了」

女孩聽完媽媽的話后當即就著急地哭訴說:「不要,我不要……」

簡單的幾句話,全是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期望

可有期望是好事,期望太高就是壞事了

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用高分成績去要求孩子,那孩子就會形成為了高分而學習的壓迫心理

而在這種壓迫心理下,孩子能 一路長虹下去還好,如果經常達不到理想期望,或者經常被家長否定努力,孩子最終只會陷入「我不行,我太差」的自卑心理

所以,當孩子的上進心不夠強時家長就要注重孩子的目標價值了

比如,考試分數不高的孩子,我們可以從「 比上次進步1分、2分」來給孩子定個小小目標

當然,我們也不要小瞧了這個小小的目標

哪怕每次只進步1分,當很多次的1分疊加之后,孩子就不再是之前那個孩子了,特別是 連續性突破的逆襲成長最為驚艷、最有成就感

通過小目標去實現大目標,讓孩子一步一個自信地成長,這也是家長最實用的陪伴與教育

05

如果孩子耍小聰明,那是家長忽略了自覺

周五晚上,語文老師布置了一項讓孩子們默寫課文的作業

為了周六和周日能夠 痛痛快快地玩上兩天,女兒回家后表現得特別積極

她不僅主動默寫課文,還 美滋滋地把默寫好的作業遞給我看

剛開始看到女兒積極默寫的態度,心中確實暖烘烘的,有那麼一瞬間還甚至認為:「難道女兒真的開竅了?」

正當我思考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揚女兒時,除了默寫作業,班級群還有跳出一些背誦課文的視訊

當時就覺得,女兒能把課文默寫得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寫錯,那背誦一篇課文豈不是小意思了

于是,我提議讓女兒當場背誦課文也發到群里讓老師看看

可結果卻是 意想不到的,女兒不僅反抗說「老師就只讓默寫」,還 支支吾吾地半天背不出一段話

看到如此場面,我也明白了背后的真相

所謂的「默寫」也只不過是隨便糊弄的抄寫罷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耍小聰明

孩子耍小聰明,或許是為了逃避問題、又或者是為了走捷徑,但成長之路從來都沒有捷徑可言

在孩子耍小聰明這條路上,家長也要意識到一個問題: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

過去那段時間,我就經常認為「孩子自己的事情就應該由她自己去單獨完成」

可真正實行過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孩子的自覺只針對于他們喜歡的事情,真正喜歡學習,把學習當成愛好的孩子又有多少呢

所以,當孩子喜歡耍小聰明時不要忽略了孩子的自覺,盡量 多元化地培養孩子樂學、自學的興趣值

比如,和孩子做盟友一起學習

把對學習的熱愛盡量展現在家庭氛圍中,哪怕是晚飯后陪孩子讀讀書、講講故事,這些雙向學習都是對孩子學習氛圍的有效建立

又或者,孩子做老師、家長當學生

每天崇拜式、尊敬式地向孩子這個小老師提些問題,解答問題的反應就是孩子對知識的熱愛程度

06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那是家長總是在挑刺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叛逆、甚至厭學情緒明顯,就需要注意家長是不是經常向孩子挑刺了

朋友麗麗,最近就陷入了教育困境

她的女兒小琪,今年14歲了,自從上初二以來就變得格外愛抱怨,母女之間也是 一言不合就開始 大吼大叫

前天晚上,朋友只是正常叮囑說:「寫作業的時候離書本遠一些,別傷到眼睛了」

結果,小琪就特別崩潰地說:「天天就知道說學習,除了說學習你還會不會說些別的,真的是太煩人了」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只認為孩子是進入了叛逆期,都是盡量地寬容和理解

等到一說學習問題時,女兒就開始回避、或生氣抱怨

有一次,就因為沒有寫完作業而撒謊說「已經完成了」,朋友差一點把小琪狠揍一頓

可等到心情平緩一些后,朋友跟小琪溝通才知道,原來孩子經常愛抱怨的背后真相,竟是當媽的朋友太過完美主義了

就拿寫作業來說吧,小琪上一年級時寫字比較慢,生產作業的效率也比較低

那個時候朋友就跟趕大集挑水果式地挑刺說:

「趕緊寫,都什麼時候了」「這個字寫得也太差了,擦了重寫」「你這腦子有點轉不來彎呀,怎麼這個字都不會寫」

隨著挑刺的語式越來越多,小琪的性格也越來越急躁,特別是一提起學習的問題就抱怨不止

不是說「你煩不煩」,就是說「我有自己的安排」

而在這份抱怨的表象,看起來似乎是孩子在叛逆期,實際還是家長的挑刺行為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心

當孩子缺乏自信心后,最明顯的表現也是 焦躁不安、抱怨不止、厭學撒謊,還有因為渴望自由而態度特別強硬地反抗暴躁

此時,聰明家長都是拒絕挑刺、站在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

比如,孩子分享某份榮耀、某件有趣事情時,我們先認真地聽孩子分享,然后再擊個掌、擁抱或者贊美去回應孩子

而這樣的有應有答,對于一個小朋友來說有著極強的 認同感,特別是來自父母的 認真傾聽、認可表揚,有助于孩子生產更多自我信心、并形成越戰越勇的良性循環

也請記得,在成長與學習這條路上舞台主角始終是孩子,高情商的聰慧父母也都是站在舞台下鐘情欣賞、喝彩鼓掌

那麼,關于孩子身上問題多半都是「養」出來的這個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