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是教育的轉折點,學習難度和任務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學生的心理也在此階段成長、成熟,對中學教師而言,教育的工作不僅要重視「教」,更要兼顧「育」。
所謂教書育人,缺一不可,正是如此。很多中學教師也會因此感到身心俱疲,教學壓力就夠大了,還要和這幫小心思一堆的學生「斗智斗勇」。
尤其要提防中學生早戀,不僅會影響學習成績,還有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作為老師,無法掉以輕心。
為了讓教育效果最理想化,學校也是煞費苦心,除了時刻游走在校園每個角落的教導主任外,還有頻繁扒在窗戶上關注學生小動作的班主任。
個別學校甚至把禁止早戀做成了標語,警醒同學:不要在應該努力學習的年紀,選擇放縱自我,只不過,學校這次的良苦用心,家長卻并沒有買賬。
學校在學生去食堂的必經之路上,挑選了最醒目的位置,制作了這樣一副標語,其中,把早戀的女同學比喻成「二手貨」、「沾了屎的錢」。
把男同學比喻成「渣男」、「屌絲」,甚至詛咒男同學「終得惡報」。這副標語被學校掛了大半個學期,直到某次家長會,才意外發現,氣憤不已。
縱然學生不應該早戀,但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老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如果學生犯了錯,最該做的,應是教育和引導。
況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在同一所學校朝夕相處的同窗,又是青春期懵懂的中學生,互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
教育和引導本就是老師本職工作的一部分,總不能為了省事,就掛出如此惡毒的標語,更何況,早戀的學生本就沒有標語所形容的那麼十惡不赦。
可惜,面對家長的質疑和憤怒,老師卻不以為意,甚至認為,自己作為老師,是最懂教育的人,有些中學生就是逆反心理嚴重,「沒皮沒臉」,老師好好和他說,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作業。
倒不如言辭犀利一些,如果能真的戳到學生的痛處,那不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學生早戀的問題,不就一勞永逸了嗎?
通過老師對這些標語的習以為常,可見在老師眼中,只要是起到效果的標語,無論程度怎樣,都是可以使用的。
但學校和老師顯然忽略了一個問題:標語的受眾,不僅僅只有那些早戀、叛逆的學生,還有一些本身沒有做錯任何事情的學生。
但標語被放在了學生去食堂的必經之路,顯然有一棒子打死的意味,且偏激的言論,很容易讓一些同學對男女關系產生錯誤的認知。
筆者以為, 教育的本質是試錯過程中的改正,就比如日常的學習,也需要考試來驗證,學生做錯了題,改正后才能徹底掌握這些知識。
育人也是如此,很多道理老師就算講再多次,也無法保證學生能全部理解,因此犯錯是無法徹底避免的,關鍵在于,面對學生的錯誤,老師如何處理。
正確的引導,不僅能使教育的效果達到最優,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過于激進地預防學生早戀,實則更容易適得其反。
現階段,80后、90后的家長占大多數,對學生早戀問題,反倒不如老師緊張,開明的家長,更能理解學生的處境和選擇。
只要是不影響學習、健康友好的關系,多數家長只會疏導提醒,不會過多干預,更不會采取激進、強行的方式去處理。
寫在最后:
不是家長都「佛系」了,而是家長們更能深刻理解教育的意義,在網絡上,也有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醫生,對健康有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觀念進行科普。
精神科的門口,有許多懊悔不已的家長,和因為情感問題、學習壓力等因素,產生心理疾病的學生,且7成以上都是中學生。
與其把學生逼到生病再去后悔,理智的家長更愿意多給學生一些私人空間,一位85年的家長坦言: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很容易陷入「道德潔癖」。
希望學生成長為毫無缺點的完美中學生,但這并不現實,換位思考下,家長也曾經歷過學生時代,很多問題是同為學生都會經歷的,追求完美的教育,更容易陷入誤區。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