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著著中國家庭。
孩子降生后,「誰來帶娃」這個問題雖然存在,但不是困擾有娃家庭的難題。
如果非要有一個「犧牲」自己的工作和前途,那一定是女性媽媽。
《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中顯示:
55.8%的家庭,媽媽是育兒的主力軍,而 爸爸的陪伴只占到12.6%;
可以說,無論是 情感陪伴還是 問題解決方面,爸爸都嚴重缺席孩子的教育,有近 80%的孩子缺少父親的陪伴和影響。
身邊有很多女性朋友,為了不缺席孩子的喂養時光,或者因為沒人帶娃等種種現實情況,不得不被迫離職,從此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
好友小松就苦澀地說:我媽老是生氣,培養我這麼多年,大學生最后還是成了家庭主婦。
即便付出很多,然而據相關研究證明, 最佳帶娃人選竟不是親媽?
電視劇《我們的婚姻》中,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為了孩子放棄知名大公司的offer,當了六年的全職媽媽后,義無反顧地走向職場,盛江川也得負責一半的帶娃時光。
從手忙腳亂的帶娃,到後來輕車熟路,他帶著孩子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奪冠。
不經常帶娃的爸爸,反而受到孩子的喜歡。
有一條彈幕更是扎心: 媽媽的千萬次陪伴不如爸爸「詐尸」一次。
其實還有更扎心的,據相關科學研究證明,最佳帶娃人選竟不是親媽,
往往是缺席的爸爸,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優勢。
美國耶魯大學曾做過一項 對比實驗研究,跟蹤調查 爸爸帶娃和媽媽帶娃對孩子的影響程度。
在對各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從嬰兒期到十幾歲的孩子不等),研究人員進行 長達12年的調查跟蹤中,通過實驗數據研究顯示:
爸爸帶大的孩子更聰明,獲得成功的幾率更大。
英國一名博士也做過類似實驗,在研究中得出 同樣的結論,那些經常和爸爸相處的孩子,明顯 智力水平更高,社會表現更優異。
相比較媽媽帶娃的細致、溫柔、耐心,爸爸帶娃更顯得粗獷一些。
網上流傳一句話: 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其實爸爸帶孩子,除了保證孩子不受危險外,他們更愿意讓孩子自由探索。
一般來說,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 有四大優勢,大家都有目共睹,寶媽也不得不承認:
① 更有主見
不論是媽媽帶娃,還是姥姥或者奶奶帶娃,普遍都怕孩子凍著餓著,吃穿住行、 喜歡包攬孩子的一切。
而孩子在與爸爸的相處過程中,爸爸一般粗枝大葉,喜歡隨遇而安,給孩子獨立做事、做判斷的機會較多。
孩子其實得到了更好的成長。
② 更有責任心
下班路上,看到一對父子邊走邊商量:一會我們給媽媽買點鴨脖吧。
我在想,有被兩個男性「寵愛」著,這位媽媽一定很幸福吧。
爸爸是家里的頂梁柱,爸爸的角色定位會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對孩子慢慢影響滲透。
爸爸帶大的孩子,責任心更多一些,更愿意主動承擔。
③ 更大膽
媽媽一般更喜歡安靜、獨處點的活動,比如看書、做手工之類。
往往孩子的一些稍微出格的行為,在女性朋友看來,都有不安全的因素,被趕緊呵斥制止。
而爸爸更喜歡探索性的活動,好動、冒險因素多,爸爸帶娃可以滿足孩子更好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會在向外界的觸碰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④ 更理性
男性的理性思維更強一些,比起女性的敏感細致,很多爸爸,尤其是理科生爸爸,更是「只給式」教育。
男性心胸和思維都較女性更寬闊一些,遇事更豁達,不鉆牛角尖。
多和爸爸相處,孩子性格更果敢一些,理性思維發展更好,遇到事情也會客觀分析、不拖泥帶水。
世界衛生組織也有研究佐證:那些 平均每天能和父親共處兩個小時候以上的孩子, 智商要比其他孩子要高。
爸爸的培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種無形的特別的力量,可以給予到孩子。
在日常陪伴中,爸爸可以多帶孩子做以下 三件事:
① 陪孩子運動
爸爸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無論是 打球、爬山還是露營,都可以讓孩子在大自然中,身心得到放松和滋養。
親近自然,可以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樂趣和回味。
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帶我和弟弟,拎著小兔子一起去山上采風,閉著眼睛感受山間的微風,張開雙手吸收大自然的靈氣,而一旁的小兔子也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怡然自樂。
這一幕至今還留存在內心深處,溫暖而難忘。
② 陪孩子做家務
作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爸爸以身作則,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主動承擔起職責和義務,不當甩手掌柜,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
而且 做家務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責任心,對以后的人際交往都很有益處。
③ 陪孩子做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精力旺盛、活力值充足,就跟上了小馬達似的,一天轉個不行。
媽媽或者姥姥奶奶等女性監護者,精力有限,往往帶起來力不從心。
這時候爸爸可以發揮男性的力量,抽出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專心帶孩子一起瘋一起玩。
今日話題:你家「爸爸」經常帶孩子一起玩嗎?
豆芽媽媽,職場二胎寶媽,上海大學在讀MBA,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