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聊天,內容總是圍繞著孩子,互相吐槽著自家孩子的各種缺點。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劣勢,作為父母, 最怕的就是被孩子的「缺點」蒙住了雙眼。
當你意識到滿眼都是孩子的缺點的時候,往往是父母出了出題。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次家長課堂上,一個老師拿出一張白紙,紙的中間畫上一個小小的黑點,他問在座的家長:
「你們看到了什麼?」
家長們齊聲回答:「一個黑點。」
老師又問:「你們還看到了什麼?」家長們搖搖頭,默不作聲。
老師很沮喪,接著說道:「 難道你們都沒有看到黑點之外的大部分空白嗎?」
教育孩子,父母們很容易出現這樣一種狀態: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問大家,在你眼中孩子有什麼缺點?家長幾乎都是張嘴就來,比如懶散、磨蹭、愛發脾氣…
如果你問孩子有哪些優點的時候,家長大多都會想一下,這是為什麼呢?
教育孩子,就好比那張白紙,上面的黑點就像是孩子的缺點;
很多父母看待孩子,總是盯著他的缺點,而忽視了孩子其他表現良好的地方。
為什麼你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孩子沒有帶著任何錯誤的觀點和缺點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如果家長看到了孩子的缺點,那麼在父母身上一定是有跡可循。
胡攪蠻纏、暴躁、多動、咬人等孩子出現的這些行為,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我們稱之為「 偏差行為」。
那麼,什麼是偏差行為?面對出現偏差行為的孩子,父母又當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孩子受到阻礙的、一致性、可預測的行為和特點叫做「偏差行為」。
怎麼理解呢?
我們常說,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才會展現內心的秘密。
當孩子可以安全、自由地和環境互動,他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就能夠融為一體,發展就會暢通無阻。
但是當孩子的學習環境被成人破壞了,到處充滿障礙,他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就不能夠協同發展,孩子的整體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延遲。
倘若一個孩子持續的、不斷的遭受發展中的障礙,他就會表現出一種一致性的、可預測的行為和特點;
蒙台梭利博士給這種「受到阻礙的、一致性、可預測的行為和特點進行了命名,就叫做「偏差行為」。
由此可見,孩子出現的偏差行為,是受到環境的影響。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成人和環境的不斷阻礙,孩子很容易脫離正常化軌道,進而走向偏離,出現偏差行為。
孩子的偏差行為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一般行為偏差包括了偏食、厭食、膽小、自卑、晚睡、拖拉、情緒波動大等等。
嚴重行為偏差包括偷竊、放火、撒謊,惡做劇、打人、傷人……
這些偏差行為,最能引起父母的注意,關注的越多, 孩子的問題就看似越多,父母對孩子「缺點」的印象也就更加根深蒂固。
智慧父母,懂得放下對孩子的成見
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養出渾身都是「缺點」的孩子,而孩子一旦被父母貼上某種「不好」的標簽,就很容易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智慧的父母,會了解孩子產生偏差的原因,懂得放下對孩子的成見。
孩子有了偏差行為,其實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偏離了正常化。
正常化的兒童是什麼樣子?看下面這張圖:
圖中央粗而垂直的線條稱為「 中央線」,這條線表示兒童開始對某些事物特別專注。
一旦兒童開始集中精神,中央線右邊的缺陷就會全部消失,只剩下左邊的特質,像專注地工作、守紀律,以及對人友善等。
其實,「正常化」就是消除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的不良行為,即消除偏差行為。
使孩子那些隱藏的良好特性顯現出來,從而使兒童本來的天性能夠發揮的過程。
那麼孩子偏差行為產生的背后原因又是什麼呢?
孩子產生偏差行為,在潛意識里,是做給最親的、近的、愛的人看的,是告訴他們「 救救我吧,我不舒服,我很難受」。
可是這個時候,大多數父母偏偏注意不到孩子內心的感受,和發出的求救信號,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行為的異常。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描述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四種心理需求:
尋求關注 :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獲取權力 :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報復行為 :認為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自暴自棄 :我覺得不可能有所歸屬,我選擇放棄。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如果一直聚焦在他的問題上,難免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哪哪都是毛病。
孩子一切「不聽話」的表現背后,都是在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接納和愛。
正面強化,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孩子偏差行為的背后,都是孩子在呼喚父母正確的愛。
記住一點,偏差行為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孩子成長環境所致。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時候,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作為家長要放下成見,心懷期待,不斷正面肯定和鼓勵,孩子一定會慢慢變得更優秀。
1、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人無完人,何況是一個孩子?我們家長往往用對待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別忘記了孩子終歸是孩子。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就別去苛求完美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成長,就是在不斷完善自己的不完美。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用愛來接納,孩子才能夠成長。
用愛的情感和行為來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改變。
做父母的,就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把偏差行為加以修正,回歸正常化。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美好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2、用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
蒙台梭利曾說:「我們要尊重、理解每一位幼兒」。
我們要感受孩子所想,知道孩子所想,懂得孩子所想。
只有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以一顆孩子的心來看待孩子的問題,才能真正意義上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因為只有真正意義上懂得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贊美它的枝干。
何況孩子身上還有太多的可「賞」之處,看到孩子的優點、長處和閃光點,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全沒有優點的孩子。
3、給予孩子有意義的工作
蒙台梭利博士認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莫過于運用工作,使兒童通過「自發的集中工作」,糾正偏差行為,走上正常化的軌道。
兒童若要獲得正常發展,他就必須要專注于工作。
為了讓兒童正常發展,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需要的工具,即蒙台梭利教具,以滿足他的內心和興趣需要,喚起他在工作上的注意力。
蒙台梭博士指出,蒙氏教具能夠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而一旦他們的興趣被激發,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練習;
樂此不疲、不厭其煩,很專注地做完一個工作,再做下一個工作。
依靠興趣的指引,達到專注工作的程度,孩子們身上那些消極的癥狀就會一個個地消失。
他們變得有秩序了,被動的、喜歡搗亂的孩子變成了喜歡協助他人的人了。
整潔溫馨、富于吸引力的有準備的蒙氏教育環境,無疑是獻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最后,希望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
每個孩子的天賦、擅長的事情都不同,各有自己的閃光點。
給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實際情況,接納孩子真實的模樣。
好好愛著他、鼓勵他,在愛和肯定里成長的孩子,都會很優秀。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