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吵得熱火朝天的「延遲退休」,如今被傳「無限期推后」,浩浩蕩蕩的延遲計劃,終究還是淪為了泡影、
政策更迭并不罕見,但在延遲退休和取消多種編制崗位的吹動下,大學生考公,從其中一種選擇,變成了「救命稻草」,給本就激烈的考公熱度,又加了一把火。
而如今,面對已經成為泡影的「延遲退休」計劃,有學生自我安慰:不論何時,考公總能以不變應萬變,而有同學卻因為風聲的影響,做出了有違夢想的決定,后悔不已。

「延遲退休」淪為泡影,3項隱疾不能根治,體制外勞動者終難答應
追溯延遲退休的原計劃方案,相對于體制內和體制外這兩大對立群體而言,體制內顯然是更占據優勢的一方,而原計劃中最受詬病的3項隱疾,也是體制外勞動者始終難以點頭的根源所在。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博弈中, 最吃虧的,還是那些聽信了傳言,選擇直接退繳社保的人,如今面對風聲吹過不留邊際,就只剩下后悔了。
但考公黨有一句話的確是所言非虛:無論政策如何更迭,雖然不能保證絲毫不受到影響,但公務員必定是受影響最小的群體。

就以「延遲退休」的3項隱疾為例。首先,是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雖然歐美有不少國家已經實行了65歲退休,但國情不同,國人的基本情況也截然不同。
國內除了國企和體制內,其他崗位的勞動者很難享受雙休制的勞動待遇, 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也無法得到百分百地保障。
因此相較于已經實行65歲退休的國家來說,國內將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 實際多出來的工作時間,是成倍上漲的。

單休制、需要加班的勞動者受影響最大,至于體制內的工作者,若能保障雙休制和每天8小時的勞動時間,受影響自然小了許多。
不過也只有崗位性質比較清閑的公務員才能如此,換成編制崗位的教師群體,平均壽命不過59.3歲,對外宣傳:增加工齡,教師的退休金也會上漲。
政策的更迭,需要更加嚴謹的考察和衡量,才能做出有利發展的選擇
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老師都有那個身體素質,熬到發退休金的年齡,就算熬到了,又能多享受幾年?

再者,醫療保障的完善,跟不上退休年齡的增長。在家庭的負擔下,有幾人敢生病就馬上就醫?不說普通人,就算是有編制保障的老師,也是小病硬撐,大病拖到放假。
若再推遲退休年齡,醫院無疑會上演更多的悲劇,遠超身體年齡承受極限的勞累,勢必會讓更多人飽嘗疾病的痛楚,甚至平均壽命也會因此有所下降。
最后,就是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問題,別說普通一本、二本的畢業生,就算是211大學的畢業生,也同樣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

若退休年齡延長,老員工占著崗位,實則早已不堪重負,而初出社會的大學生,卻因為崗位有限,甚至大幅度減少而求職無門。
可想而知, 屆時公務員考試的熱度又會再上一層樓,尤其是文科專業的大學生,考公考到35歲將成為許多人的宿命,可悲可嘆。
以公務員為例,崗位招聘本身有限,若不能按時退休, 把位置騰出來,留給年輕有為的新人,自己精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是一方面,對大學生整體的就業環境,也會帶來不小的打擊。

這個現實,早在延遲退休真正落地之前,這樣的局勢就已經注定,一位某中學的元老級教師,在55歲這年,選擇繼續留在崗位工作。
寫在最后:
盡管自己已經小病纏身,但對學生的惦念, 讓她希望能以教師的身份繼續留在學校任教,作為校長的老搭檔,她以為自己的選擇會得到理解和支持。
沒成想,不僅校長和她隔了心,曾經對她無比敬重的后輩教師也對她絲毫不掩飾地「嫌棄」,自己因為沒著急退休,成為了學校的「萬人嫌」。

原因其實很簡單,她占據著職稱的名額,雖然后輩教師中,有不少都是她曾經的學生,但面對職稱評選的競爭,終究是欲望戰勝了師生情誼。
可見許多事物的發展,不能只關注事物本身, 還要注重新舊更替的過程中,改革對整體環境的影響,否則只能是激不起幾層浪花的小石子罷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