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蘭媽談育兒
昨天下午,鄰居虎媽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就越冷漠了呢?」
我知道,鄰居這是又跟自己的兒子鬧得不愉快了
兒子小虎是一個國中寄宿生,每次跟家里通話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沒錢花了

有一次,因為看上一款上千元運動鞋沒有被滿足,母子二人又上演了一段激烈的拌嘴爭執
媽媽認為,一雙鞋而已,何必要買那麼貴、何必跟同學攀比呢
小虎卻認為,媽媽不給買鞋就是變了心,也不再愛他了
就這樣,一個不允許、一個又不理解,讓一個月才回家幾天的團聚時光變成了一場親子災難
可見,教育好一個孩子并沒有那麼簡單,很多時候一不小心就踩進了誤區
比如,生活中常見的這些教育誤區就很容易讓親子關系變得日漸糟糕

01
孩子哭了時:不準哭
自從有了二胎之后,朋友葉子最見不得孩子哭了
二寶妹妹又是屬于傳說中的 玻璃心性格,平時一丁點小事不如意就開始委屈大哭
時間一長,朋友的脾氣是越來越急躁了
有好幾次,孩子一哭她滿臉嚴肅地命令著說:
「不準哭,再哭我就不理你了」「現在把你的眼淚收起來,給我笑一個」

在媽媽強硬的「命令」下,女孩慢慢擠出一個委屈中的假笑
很多人都說,孩子一哭就想辦法制止哭聲
其實,父母的養育任務并不是讓孩子的每一天都遠離眼淚
真正聰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從來都是讓他們在獨立面對中慢慢去趕走 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孩子的每一份情緒都應該 被允許、被回應,而真正獨立的孩子也從來不會壓抑情緒,而是勇敢地把它們表達出來,然后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想要的效果

02
當你忙著時:別煩我
孩子一哭、就讓他們止住哭聲,這是讓孩子委屈翻倍的教育誤區
對于小朋友們來說
其實他們的成長并沒有太多要求,只是希望親愛的父母可以多 看看他們、陪陪他們
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是以父母為中心,每天生活的圈子也因為對父母的依賴而纏著不放
如果孩子總喜歡纏著你,請不要隨便敷衍或者覺得孩子太煩
因為,孩子纏著你的那些日子也不過是那麼幾年,等他們長大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就會慢慢遠離以父母為中心的縮小生活

而孩子喜歡纏著父母無非是那麼幾個原因;
•沒有安全感
•太孤獨、寂寞了
•希望被重視理解
孩子不是因為無理取鬧而纏著家長,也不是愛哭就是不勇敢、沒有出息了,每一份無理和哭鬧的背后都是被需求的信息傳達
你不試著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又如何得知他們真正的用意呢
所以,愛孩子就從耐心了解開始吧

03
孩子調皮時:要挨揍
俗話說,孩子調皮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我媽已經三天沒打我了」,從這句話就能感受到教育調皮孩子的那種無奈
其實,家長最怕遇上 不服管教的孩子,教育也最怕遇上「 硬碰硬」的針鋒相對
有這麼一個男孩
因為和同學在外邊玩到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早上媽媽看到 日上三竿還在熟睡的兒子,整個人氣得渾身發抖
只見,媽媽上手就把孩子身上的被子給扔到地下,然后狠狠地甩過去兩劑巴掌,兒子被打懵了,也被打得離家出走

在男孩看來,媽媽的做法實在是太極端了,自己都已經長大了,為什麼還是說打就被打呢
自尊心極強的男孩這次說什麼也不再屈服了,離家出走之后,哪怕 流露街頭也不想再回到那個讓他壓抑的家
可見,教育孩子的時候是絕對不能「硬碰硬」的
你認為孩子調皮就得威脅、或揍上一頓,實際孩子最不服的就是以強壓弱
你想控制、甚至命令孩子,那麼就要隨時做好被孩子 立下馬威的準備
如果不想家庭變得 雞犬不寧,那麼就要及時走出孩子調皮就要挨揍的這種誤區,如果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溝通,你會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復雜

04
不想分享時:真小氣
孩子不想分享就是小氣、摳門嗎?當然不是的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身上的 物品權越是強,對自己的東西也看護得比較緊
侄女夢夢小時候的物品權就特別強,誰動了她的玩具就委屈大哭,媽媽抱了誰家的小孩也能生氣好幾天
看到這樣自私霸道的夢夢,大家都覺得:如此性格長大后肯定會被孤立、疏遠,甚至連一個朋友都交不到
可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特別是有了 小伙伴、好朋友的時候,夢夢還是表現得比較大方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會一起分享,共同去感受快樂
實際上,孩子不想分享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某種角度上來說,甚至我們還希望孩子有這種自我物品權的意識
正所謂,保護自己要從身邊的權力開始,如果孩子遇上什麼事都一貫順從,長大后也是很容易在多方面吃虧
想讓孩子在分享中 感受快樂、增強社交能力,這是好事
但家長別忘了,孩子先有自我保護、才后有快樂分享
不管任何時候,孩子不想分享時都不要強硬地逼迫他們,試著從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點,去幫孩子找到分享的快樂
讓孩子健康交友、健康分享,這才是為父母最深的期盼呀

05
孩子膽小時:沒出息
有人說,性格這東西是 與生俱來的
其實呀內向性格也好,外向性格也罷,他們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不要逼那個內向的孩子成為外向的性格,這也是每一位家長最基本的尊重方式
前段時間,被一條頂置的評論吸引到了
一個網友說:「性格內向的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這個話題算是比較受大家關注了
孩子性格內向,可能是性格、也可能是后天生存環境造成的心理影響
可站在教育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出自于哪一種原因,想要讓內向的孩子走出屬于自己那精彩的小小世界,那麼就需要做到充足的接受、和理解

請記得,哪怕孩子表現的再怎麼膽小、身上的問題再怎麼諸多,我們都要同樣去愛
特別是膽小性格的孩子,平時一定要經常對他們說一些能 活躍氣氛、感受安全感的話
比如:
「別怕,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后,有什麼問題大膽說出來吧」「你是一個很獨特的孩子,相信你的勇敢和積極一定會讓自己越來越優秀」「如果已經決定了,那就按照自己想法大膽去做吧,哪怕會失敗也是一種成長的體驗」「加油,明天一定會更好,而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永遠不會變」……
讓孩子在足夠多的安全感、和被愛下成長,每一份力量最終都會成為一份難題化解

06
孩子話多時:閉嘴吧
同事李姐,最近就跟我吐槽說「家里5歲兒子實在是話太多了」
原來,李姐的兒子每天早上睡醒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啟機關槍狀態,嘴巴不停地說個不停
如果沒有及時回應、或者認真回應,還會被一遍又一遍地質問:
「媽媽,你為什麼只會說「嗯」這個字?」「媽媽,你今天會去接我嗎」「媽媽,我們今天晚上吃什麼飯」「你們現在是不是覺得我煩了,也不喜歡我了」

就這樣,在不停的質問、和確認下,李姐每天早上都會撥出至少十幾分鐘來應對兒子的話多,有那麼好幾次,還因為耽誤久了而上班遲到
其實,當孩子話比較多、或者總是喜歡提一些問題時,孩子的內心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被拋棄」感,為了能多獲得一些關注,他們才會用話多的方式來吸引眼球
所以,認真回應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份需求,這不僅僅是尊重,還是幫他們獲得安全感的必經之路
愛孩子也要從允許講話開始,只有孩子 暢所欲言,我們才能對他們了解得足夠多

07
情緒躁動時:都是你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段真實例子
一家四口人出去旅行,走到一半時發現小寶的奶瓶沒有裝
爸爸知道后對媽媽大罵:「你一天天還能做些什麼」
媽媽反過來又罵身邊的大女兒:「你怎麼回事,不是說好了,記得提醒我給妹妹裝奶瓶,以后還能指望你什麼」
就那樣,糟糕的情緒躁動都指向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身上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個孩子也好、兩個孩子也罷,父母對孩子說發脾氣就發脾氣的情緒躁動,堪比把孩子打一頓的 傷害性還要強

所以,教育孩子最難過的一關,從來都不是孩子身上的問題繁多,而是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住
好情緒是一個家庭的風水,一個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家長才能教育出平穩的孩子
如果實在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就要學會在 負面情緒出現時及時按下「暫停鍵」
比如,心情不好時到衛生間去洗把臉清醒一下,做些家務活發泄一下
又或者,對著鏡子中的自己說:「瞧,你怎麼又生氣了?這樣的樣子好可怕呀,一定會嚇到孩子的」
壞情緒是具有 傷害性、傳染性的,當你的壞情緒轉移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孩子的身上時,這才是一段家庭教育最該有的情緒管控

08
孩子錯題時:你真笨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成績第一才能出人頭地
想要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你首先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多,即便是 學富五車、成績優異,他們的內心也是孤獨灰暗的
尤其是隨著后期的年齡逐漸增長,這種 孤獨灰暗會慢慢侵蝕孩子的內心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越長大、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其實,形成這種結果并不是 一朝一夕的時間,而是長期滲透在時間里的心靈感應
孩子小時候天天纏在你身邊 撒嬌、話癆,那是因為孩子的世界是縮小版的,縮小到眼里只有爸爸媽媽,甚至都容不下其他人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朋友圈擴大、有了更多自己的小小世界后,他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和話題感自然會越來越少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基礎
特別是孩子上學以后,很多家長容易陷入「 成績大于一切」的誤區,孩子沒考出好成績就罵讓他們太笨、沒有出息,這樣的嚴管嚴教只會給孩子的心靈抹上一層傷害
當家長把成績看得太過重要時,孩子會承受著極大的 心理壓力,同時也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我讓他們失望了……」
而在這樣極為負面的心理狀態下,孩子又如何 健康成長、認真學習呢
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充足的 被愛環境下健康成長,不管是學齡前、還是學齡后,我們都要記住一個重要的標準:孩子的成長不是只有成績好
當孩子做錯題或者沒有考出好成績時,請記得,孩子的內心也不好受,他們甚至還會陷入極度 自卑、內疚的局面
在這個 關鍵時刻孩子也最需要得到安慰,告訴孩子:「你可以的,相信有了這次經驗,下一次一定會有所進步」
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 打氣筒,在孩子泄氣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飽滿的精神狀態也必定會迎來飽滿的人生軌道

那麼,關于教育孩子容易觸碰的一些誤區,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