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養方式,男女有別」,老師:社會標準不同,很多家長都走反了

「教養方式,男女有別」,老師:社會標準不同,很多家長都走反了
2023/02/13
2023/02/13

在傳統觀念里,男孩是家族的希望, 因此小到一個雞腿,大到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優先留給男孩的。

而現在,條件好了,很多深山里的孩子們,都有機會讀書上學,但很多家庭都依舊保持著「重男輕女」的思想, 認為女孩讀再多書,都不如男孩有用。

但現實卻調轉過來: 很多80后家長更愿意生女兒,原因很現實。一位男老師直言:在教育方式上,男孩女孩截然不同,成本也是天差地別。

「教養方式,男女有別」,老師:社會標準不同,很多家長都走反了

一位高中生的家長,在女孩大學聯考完之后,就帶著她去商場購物, 不再節儉,壓力也煙消云散了。

因為女孩一旦考上大學, 后續是買房、還是繼續讀書,都有很多討論的空間,但男孩就截然不同了。

許多家庭,在生完男孩的那一刻, 喜悅就轉為了壓力。這份壓力,并非來自于學校內的基本教育。

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范疇內 ,無論男女,學生的側重點都在學習成績上,這需要學生的努力、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督促。

而真正讓男孩家長苦惱的,恰恰是在他們大學畢業,走出校園之后。一位男老師,一針見血地總結出了差別: 家長培養男孩,注定更辛苦,因為離開校園后,社會對男同學和女同學的標準,截然相反。

在學生時代,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差別,更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出的,成績優異的孩子, 只在自己眼里才是「出類拔萃」的。

很現實的例子:在上學時,我們對一個學生的評價, 主要在成績和特長這兩個方面,一個學生只要成績優異,再有一兩項特長,就已經算得上「優等生」了。

這個階段,男生如果成績拔尖,再有一項擅長的體育運動,會一種樂器,能在學校活動中嶄露頭角 ,就能成為老師和同學們歡迎的對象。

但走出校園后, 真正的競技場氛圍截然不同。成績、特長,這些過去讓你變得耀眼的優點,畢業后如果不能幫助你獲得收入。

社會的需求不同,導致標準不同,這也是很多男同學不敢考公的原因

甚至對職業發展毫無幫助,那麼此時, 你所擁有的優點和長處,也會因為不能幫你賺錢,而成為別眼中的笑話。

但放在女生身上就截然不同,女生大學畢業后, 社會和學校,對其「優秀」的認知標準,從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學習成績好,代表智商高;會一點特長,有興趣愛好,意味著賢惠高雅, 這些也許同樣在職業發展中起不到作用,但卻沒人在乎。

因為工資和工作,從不是社會對女性評價的第一要素,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計。女性只要有養育的資本,比如高學歷意味著她之后能承擔學生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就足夠她受到歡迎了。

但男性卻不同,因此這位男老師勸告男孩的家長們:在培養男同學時, 想讓他之后更加優秀,只報輔導班和興趣班,是遠遠不夠的。

會考試、會唱歌跳舞,解決不了男同學走向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他們真正需要的, 是學會適應競爭壓力,和擁有足夠的工作能力。

家長需要趁早弄清,男同學的培養方向,才能有的放矢。而男孩們,在校園中盡早明白這個道理, 才能避免在畢業后陷入「懷才不遇」的誤區。

這一點,在校大學生參不透,但畢業生卻早已醒悟。 同樣的平均薪資,女同學會被家長認為:穩定,找了個好工作。

但換到男同學身上,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沒本事。這就能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現在考公的男同學越來越少,不是考公不好,而是他們不敢考。

寫在最后:

男老師的建議,讓家長們在相反的角度,思考了關于男同學的教育方向。首先打碎的, 就是家長心中「上學時優秀,畢業后就同樣優秀」的誤區。

不破不立,只有打碎這一誤區,家長才能明白:男孩真正需要的, 是有「現實價值」的教育和培養,而非成績的數字。

同時,這位男老師也給同學們提了一點實用建議:學習知識,不要死板,更不要局限, 男同學更需要學會「交換價值」的學習思維。

即你所學習的知識,要對你之后的成長有所助益, 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讓你在走出校園后,換取相應的回報。而知識直接變現,從來都現實。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