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了大學生考公失敗后的唯一選擇。 但僧多粥少的局面,令很多學生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學生面臨無學可上的尷尬,許多高校也在響應變化, 對研究生招生政策做出了調整。
研究生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認可度較高,而非全則相差較多,但近幾年, 許多高校卻取消了全日制招生,改為大量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這令很多考生措手不及。
多所學校取消「全日制」研究生,非全崛起的原因,和學歷本身無關
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的區別很大。對畢業后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 就是二者在畢業證書上有明顯的差別,企業能憑此輕易辨別。
在教學方面, 二者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有很大差別。全日制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全日制授課,學校會為這些學生提供住宿。
學生在辦理完入學手續后, 檔案也會跟隨學生本人進入學校,招生的主要對象是應屆畢業生,也有個別沒有工作的成年人報考。
而非全的培養方向,則是在工作的前提下,提升學歷,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非脫產學習」。
學校不會為這類學生提供住宿,上課時間也和全日制的學生不同, 一般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雙休日的某一天集中上課。
考取非全日制學歷的,很少有應屆畢業生,都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想進一步提升學歷,方便晉升的企業人才。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應屆生不能考非全,企業人才不能考全日制, 但培養方向和上課時間就已經限制了很多考生的選擇。
更重要的一點是, 非全日制的學費比全日制的學費高出很多。比如人大新傳專業的專碩,全日制學生的學費為每年2萬元,而非全學生的學費每年3.5萬。
國家對高校學費有嚴格的把控, 學碩每年的學費不能超過8000元,全日制專碩也不能隨便漲價,但非全日制卻不同。
招生偏好的調整,是雙贏還是有害,關鍵在于如何把控
非全日制的學費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因為受眾都是有穩定工作的企業人才,想提升學歷又有能力自己負擔學費,因此每年一、兩萬的學費漲幅,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
若換成應屆大學生,境遇就截然不同。應屆大學生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穩定收入,學費和生活費都要靠家長支援。
如果學費太貴,家長能否負擔的起是一方面, 學生自身也會有很大壓力:同齡人畢業都結婚買房了,自己還在上學花家長很多錢。
站在學生的角度, 能選擇學碩,就不會選專碩,能選擇全日制,就不會考慮非全日制,學費是一方面,未來的發展需求也是主要因素。
但站在學校的角度, 能招非全日制,就不招全日制專碩,能招專碩,就不招學碩,學費越高,學校的收入也就越多。
近些年,「口罩」因素導致經濟疲軟, 很多高校都被削減了教育經費,所以站在某些高校的角度,入學名額給誰,一時半會改變不了學校的排名。
但學費收的更多,卻是能實實在在地改善學校的經濟狀況。學校的發展局勢得到緩解,對于很多只能選擇非全的考生來說,也是好事。
因為教育部對高校錄取和畢業的要求更嚴格、標準了,所以就算是非全日制的研究生, 名聲和認可度都比從前高了不少。
寫在最后:
如果能維持住這樣的發展態勢,對于高校和學生而言, 都是互利共贏的。應屆生也不必擔憂,總體來看,全日制的占比還是比非全要多,因此應屆生的選擇不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個別高校為了學費收入,而急功近利地大量擴招非全日制研究生 ,降低畢業標準,濫發學歷的話。
不僅對學校的名聲有損,而且也會再次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境遇拉下泥潭,之后的發展也會更加步履維艱。
因此當務之急, 是有關部門加強對各高校招生和畢業的標準審查,杜絕這種擾亂教學風氣的現象發生,才能保障學生的基本權益。
雖然是向「錢」看了,但總體利大于弊。對于那些需要提升學歷,但是又卷不動這些應屆生的往屆學生而言,也是一個很好機會。
不過也要做好心理準備,一方面是學費的壓力,是求助家長還是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就是社會目前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可程度, 還依舊處于普及階段。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