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對別人家那些以「 學霸 」稱著的小孩總是羨慕不已,自然也渴望自家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學霸。
畢竟,成績好的孩子會更受老師的關注,將來學歷好一些也能有更多的機會,要是能進入到知名企業工作,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但在生活中,往往人們口中的學霸,但其他方面表現得也十分出色,在能安排時間玩的同時,還非常懂「如何玩」。
提起「天才少年」,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名校、學霸,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寧博宇 成功入選了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年薪高達百萬,這位只有26歲的青年,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天才少年」,不僅僅是一位學霸,生活中還是一位多才多藝、能文能武的活力青年。
寧博宇從小就是個愛「鉆研」的人,對感興趣的東西都想一探究竟。在小學時期,他迷戀上的當時風靡一時的「 溜溜球 」,憑借著自己這種精神,他還曾經斬獲當地電視悠悠球大賽的冠軍。
在國中的時候,寧博宇發現自己對 街舞 感興趣,于是便認真專研街舞,甚至後來憑借著這股專研的精神,獲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街舞之夜的冠軍獎。
高中階段,他又愛上了 跳高 ,而且在這項運動中還極具天賦,不僅在高中打破了男子跳高紀錄,還在大學期間,拿下了運動會里的跳高冠軍,和游泳冠軍。
除了在運動方面,業余時間,寧博宇還喜歡在 B站 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日常生活,從數碼測評到旅游記錄,甚至在搞怪方面也毫無遜色,以其獨特的分享方式,在B站上已經吸引了上萬的粉絲。
這樣的學霸,在生活中還真的是不常見,畢竟很少聽說,哪個學霸是從小玩到大的。
也正是寧博宇這樣的「反差」,暗示了一個道理:
「愛玩、好動的孩子,并不是不務正業,反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西方電影,影片中一位慈祥的母親,每次都拍著要去上學的兒子說:「 孩子,去好好玩 」。
當時我感到很是吃驚,怎麼能讓一個去學校里學習知識的孩子好好玩呢?這在我們國內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安德斯 漢斯先生認為:只是坐在桌子上讓孩子解答問題,孩子的學習能力是絕對不會提高的。
科學證明:影響孩子們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不是學習內容本身,而是取決于他們身體的活動,身體活動驚人地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為什麼僅幾分鐘的體育運動,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之所以體育能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原因在于「 海馬體 」。
海馬體是人體的「記憶中樞」,它的大小會受到周圍環境對大腦刺激而成長,通過磁共振掃描兒童的大腦,發現那些體力充沛的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都很大。
并且, 已經有數據證明:經過活動的身體,對事物的集中思考時間會更長,而隨著記憶力和集中力的提高,會將更多的知識儲存在他們的大腦中。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好動,千萬不要因為擔心過于淘氣就阻止他的好動,更不能生氣發火。
從運動醫學的角度來講,孩子在跑跳的過程中,不僅能強身健體,同時在跑跳的過程中還會產生震動,讓思維變得更敏捷。
面對好動的孩子,父母怎麼做才好呢?
尊重和支持
孩子的精力得不到宣泄,不但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更會影響到心理發育。
《2022年國民憂郁癥藍皮書》中指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有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
這麼多孩子患上抑郁等心理疾病,就是平時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承受著沉重的課業負擔。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優秀的學霸,基本都不是書呆子。
因此,適當讓孩子每天運動一段時間,這樣孩子不但睡得香,而且情緒也能平靜下來。
陪伴和參與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尤其是在學齡前的兒童,更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如果父母能陪伴孩子一起玩,不僅能接機搭建親子聯結的橋梁,還能深度參與到孩子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會玩」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學習成績更好。
就像我在某音上看到一個喜歡科普昆蟲的小男孩,雖然只有12歲,但在鏡頭里,介紹各種昆蟲的屬性是條條有理。而最令我觸動的是男孩的父母,能做到常年如一日地帶兒子去接觸昆蟲。
也正是父母的無聲陪伴和參與,才讓兒子對研究昆蟲這件事越發有興趣,也會走得越遠。
指導和規劃
在順應孩子好動天性的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定些規矩,對其進行必要的約束。
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就像 冬奧會冠軍蘇翊鳴 的父親一樣,在看出孩子的天賦之后,立馬就把兒子送到了青訓營進行專業訓練,這才培養出了一個奧運冠軍。
我們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成為別人羨慕的學霸,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學霸孩子背后父母的付出,因為只有父母的良心陪伴和引導,才會讓孩子玩的更有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節奏。
每一個好動、愛玩的孩子都是未來的潛力股 ,所以如果家里有好動的孩子,就要做一個智慧、開朗的父母,這也是孩子一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