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發展,既需要新鮮血液的輸入,同時也需要干部的領導和指引,只有這樣,體制內的發展才能做到均衡、協調。
當代大學生考公的熱情,既來源于對穩定的追求,也來自于對大廠內卷的抗爭。無論是以公務員考試的形式、還是以選調生的身份,只要是加入到體制內建設的大學生,都值得敬佩。
對于正在備考公務員的大學生、和剛剛上岸公務員的新人來說,如何堅定考公信心、把握體制內的發展方向,是成為公務員之前的必修課,與其盲目思考,不如把優秀的公務員前輩當成自己的「榜樣力量」。
溫州一位70后的正廳級干部履新,卻因為名字意外走紅,他就是原浙江省幾位副書記溫暖,沒錯,這位正廳級干部,有一個非常「溫暖」的名字——溫暖。
2023年3月,溫副書記履新,成為了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作為體制內的70后公務員,做到正廳級干部的位置并不罕見,但也得是能力優秀、晉升順利的干部,才有有此機會。
在當下人才輩出的時代,高學歷的優秀畢業生層出不窮。譬如清華博士畢業的李佳林,35歲就做到了正廳級干部。
令人艷羨的晉升速度背后,既是國家對高學歷人才的珍惜, 也是李佳林作為16歲就成為大學聯考狀元的能力使然。
和溫書記一樣,作為70后干部,后輩的奮起直追令人壓力頗大,教育的不斷發展,也使外界對學歷的認知有了新的變化。
不過,溫書記并非「低學歷干部」,在那個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溫書記于1985年考入溫州農業學校進行學習,畢業后,留任母校就職。
查閱了許多優秀干部,筆者發現,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高學歷人才進入體制內的前一站,多有在學校擔任教職工的經歷。
可見學校的教職工工作,是許多人才進入體制內的重要契機之一。1997年,溫暖擔任學校的團委書記兼學生處副主任,次年,履新溫州市團委辦公室主任,開啟了他在體制內的發展道路。
溫書記今后的發展都頗為順利,在經歷了多次輪崗和履新后,于2023年擔任了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
有同學注意到,本科畢業于溫州農業學校的溫書記, 個人履歷中關于學歷的標注是研究生學歷,且院校為「浙江省委黨校」。
這所院校很多同學聽起來就很陌生,在大學聯考的報考名單上似乎從未見過,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所「野雞大學」。
其實不然,浙江省委黨校,全稱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又叫浙江行政學院,是省委培訓領導干部和優秀青年干部的特殊學校。
換言之,這所學校是專門給體制內的領導干部,提供學習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學歷晉升的大學,這所學校創立于1949年9月,也有非常悠久的建校發展史。
因此院校在提升學歷方向,自然也是以在職研究生為準,同時,既能保障學習效果,又能兼顧體制內領導干部的工作發展,可謂是優秀干部成長的搖籃。
可見溫書記在體制內工作的同時,沒有放棄學習和進步,而是利用空余時間提升自我,這一點值得所有大學生學習。
學習是終身事業,不是只有面對老師,或者坐在講台下面時,才能學習。正相反,學習不分長和處境,更無關個人身份和職位的變遷。
寫在最后:
大學生須知:學習是一種習慣,無論在相對穩定的體制內,還是在競爭激烈的體制外,能保住鐵飯碗的從來不是編制的頭銜。
而是保持學習習慣,時刻準備政策更迭、或者工作調動的學習能力,只有不斷充實、豐盈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做到泰然自若。
如果把自我追求寄托于外界,一旦外界環境發生改變,就會措手不及,一如編制崗位,在面對精減政策時的無奈和彷徨。
編制內外的改革「精減」,也是摔碎鐵飯碗的信號之一:對于職業穩定發展的追求,不是依托于編制的保障,而是由內而外的底氣。
這種底氣,正是學習給予的。有能力、有魄力的大學生,無論政策如何變化,環境怎樣干預,都能應對自如,這才是新時代大學應該具備的精神面貌。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