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你和孩子的關系怎麼樣,其實從日常的溝通交流就能看得出
周末帶女兒去吃自助餐時遇到這樣一幕
只見,隔壁桌的一家三口還沒入座
媽媽就對著爸爸嚷嚷說「怎麼還不帶孩子去洗手,一天到晚,你除了玩手機還會干嘛」
被嚷嚷過后,爸爸有些不情愿地拉著旁邊的4歲兒子去衛生間洗手
特別是吃飯環節,本來是溫馨的干飯時刻又因為「洗手」掀起爭吵:
媽媽:「這怎麼回事,洗完手為什麼不知道擦干一下」
爸爸:「我擦了」
媽媽「你摸摸這濕漉漉的手,真是懶人干懶事」
爸爸「我都說擦了,那孩子總是動來動去,我有什麼辦法」
媽媽「哦,你還有理了,連個孩子都看不住,說出去也不怕笑話」
爸爸:「你行,那就你來吧」
…
而旁邊的男孩呢, 大機率是擔心負面情緒會發泄在他的身上,所以一直在悶頭干飯
尤其是吃雞蛋羹吃到干嘔的模樣,我不禁產生疑問:「遇到問題通過爭吵能解決問題嗎」
親子僵局,多數是從錯誤溝通開始的
前幾天,表嫂一臉無措地向我哭訴說:
「我受不了那小子了」
「我真是失敗呀,不知道怎麼養的,他現在就是把我當成了仇人」
「昨天還對我嚷嚷,讓我別管他,說我太煩了」
「我們現在根本就說不成幾句話,我現在都想把他放棄了」
……
因為管不了,所以想放棄孩子
聽起來好像是管不住的無奈,其實是失敗中的錯誤溝通
印象當中,表嫂就是一個 精益求精的女強人性格,做什麼事情都 勵志做到最好
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她對自己的兒子陽陽要求就相對于比較嚴格
比如,寫作業的時候一個字沒有書寫標準,就會立馬提醒說「這個字不行,擦了重寫」
又或者,背課文的時候又喜歡 咬文爵字,出現 漏字、錯字又直接否決說「你根本就是不會背,趕緊拿去多讀一讀,等背熟了再來找我」
也許是太嚴格了,以至于陽陽長大后對媽媽的 語言反響比較應激,很多時候話還沒說句話就開啟了爭斗模式
其實,和孩子無法溝通的 親子僵局并不是一開始的結果,一般都是由溝通態度 反射出的溝通結果
還是拿表嫂來說吧
對孩子 精益求精、咬文嚼字,沒有錯
但,我們在和孩子溝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需要注意方式呢
當你把孩子當成一個 有自尊心的平等伙伴去看待時,考慮的東西多了,和孩子的說話方式也會變得和氣友好
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保護自尊心的正確方法,也是不過度打擊、不過度順從,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慢慢成長
家長呢,只需要做個台下觀眾 認真欣賞、適實提點即可
家庭氣氛,吼罵下孩子很難有安全感
昨天晚上,女兒吃了一個小時的晚飯
看著邊吃邊玩并且說了還不聽的女兒,我終于忍不住了
我朝著她大聲吼道「都幾點了,你是不是想把飯吃到結冰呀,明天不上學了嗎」
大分貝聲音,很明顯把女兒嚇得一驚
她撒嬌地一把沖進我懷里,然后帶著委屈的聲音說:「你差點把我的心都嚇碎了,媽媽,你能不能小點聲音呀」
本來還是比較煩躁的心情,一句「把我心都快嚇碎了」,立馬引起我的 反思
明明是在說吃飯的問題,可隨著抱怨的聲音、焦躁的心情失控后,對孩子的吐槽就越發喜歡鉆 牛角尖
有些時候呢,甚至還不停地「翻舊賬」,恨不得一口氣就把女兒身上所有的缺點都一一數落出來
而在這種比較負面的狀態下,一般也不會給孩子 太好語氣、友好態度
之前看過一條視訊,是關于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
只見,媽媽每輔導一道作業題都會吼著嗓子去讀題
讀完題后,又會直接反問孩子「能聽懂嗎?知不知道什麼意思」
那種比較強勢的氣勢隔著屏幕都感到緊張
如果孩子搖搖頭,會罵罵咧咧地吐槽「上課都干嘛去了,這麼簡單還不會,真笨」
如果孩子點點頭,但到做題的時候又掉鏈子了,媽媽每說一個字就加大音量,直到把孩子吼得連點頭、或者搖頭都不敢
我們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夠把當天的知識掌握消化
可如果孩子連「會」還是「不會」的想法都不敢表露了,那輔導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少不了好的家庭氣氛,特別是在吼罵下成長的孩子很難有安全感
好好說話,才是你跟孩子的正確溝通
和孩子好好說話,是每一位家長對孩子的最正確態度
5歲萌萌,是個 古靈精怪的小丫頭
有一次,被媽媽大罵一頓吼后直接說:「媽媽,你要對我好好說話,別人跟我說話都那麼溫柔客氣,你要是太兇了,就會沒人理你了」
而憤怒氣氛上升的媽媽呢,也在萌萌丫頭的「好好說話」提醒下意識到自己身上問題
也可以說,改變情緒態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情緒到達冰點有個理智的人提醒,又甚至需要一個「護短」的人去暖人心
有這樣一個視訊
一位爸爸開車停在路邊,正在責怪不小心把手機弄丟的媽媽
女兒聽到后,立馬挺身而出用「護短」成功化解一段可能陷入爭吵的僵局:
女兒「別說我媽媽,行不行」
爸爸:「那你媽媽把手機丟了」
女兒「手機丟了就丟了嘛」
爸爸「你,你掏錢買呀」
女兒「你,你的口水都吐我臉上了」
……
呆萌的聲音再配上「護短」的情調,想必有情緒也發不出來,哪怕有委屈也覺得好受多了
所以,「好好說話」就是緩解關系的最直接方法,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也是一樣
不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護短」可不是 一個罵著、一個寵著,是通過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讓孩子感到被重視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字跡比較沖時我們可以「護短」他們的態度
告訴孩子「瞧,你今天寫作業的坐姿就比昨天端正多了,所以你的字也越寫越漂亮了」
而在這種「護短」效果下得到認可的孩子會 積極樂觀,當坐姿越來越端正了,寫出的字自然也 越來越認真、越來越端正了
親子溝通,父母和孩子也要以禮相待
和孩子「好好說話」,看起來是屬于情緒、和態度的事
其實,親子溝通的語言表達也是需要以禮相待的高眼界
有這樣一位女孩
每天都會從家里拿好吃的、好玩的到學校送給同學
媽媽發現后問女孩「那些東西你都不喜歡了嗎」
女孩說「喜歡呀」
媽媽又問「你還喜歡的話,為什麼要送給同學呢」
女孩答「因為他們會對我說謝謝,這些話我平時從來都沒有聽過」
聽到這里媽媽一愣,原來「舍不得」還要 相贈的背后,竟是對「謝謝」這句話如此 執著
而這位女孩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家庭的 語言溝通也需要父母和孩子以禮相待
可惜的是很多長輩都沒有 領悟到這一點,他們覺得「我們是親人,那麼客氣干嘛,太客氣了顯得見外」
而我卻認為,這種「客氣」不叫客氣、而是冷暴力
就拿親人不需要「客氣」這件事來說吧
那些覺得「自己孩子要說什麼謝謝」的家長,他們現實中就是屬于兩副面孔
即:1、在家說罵就罵,2、在外輕聲細語
我認識一位男性朋友,自從結婚后就很少跟家里面的父母聯系
很多人都說,這就是典型的娶了媳婦忘了娘,可真實情況卻是「和父母沒有辦法友好溝通」
朋友說:
「每次打通電話,我爸媽就問:有啥事呀」
「難道沒啥事就不能打電話了」
「有時候明明想打電話聊聊天,他們一問有啥事呀,這就把聊天的路給堵死了」
……
如果說這類潑涼水的父母就是不會聊天,可他們到了外邊熱情地逮人就拉手閑聊,甚至還腔調嗲嗲地說:
「你怎麼如此棒呢」
「哎呦呦,我看到了,你可優秀了」
「呀,這是哪家的小朋友,太可愛了」
……
這種 「在外是客氣、回家是冷臉」的態度,在我看來完全就是一種冷暴力
特別是你上一秒還夸別人優秀,而下一秒把孩子劈頭蓋臉大罵時,那種變臉比翻書還快的冷暖不一,又如何讓孩子內心平衡呢
或許你覺得「都是自己人,不會計較那些的」
可從心理角度來說,子女對父母的領域感特別強,你帶給孩子的是依靠、也是安全感
如果每天對外人客客氣氣、回家就黑著臉,那不是冷暴力是什麼呢
所以,會聊天的父母要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如果孩子平時在家里沒有被「謝謝」,又或者沒有被父母和親人以禮相待,隨著后期的年齡增長,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社會圈子、生活居所后,不會聊的父母和孩子會越來越陌生,也會越來越冷漠
態度決定結果,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跟孩子「好好說話」
那麼,關于「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的幸事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