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孩子不愿意思考怎麼辦?讓他們去吃該吃的「苦」,才知道自己有棒

孩子不愿意思考怎麼辦?讓他們去吃該吃的「苦」,才知道自己有棒
2023/03/08
2023/03/08

文/蘭媽談育兒

「小布小布,這道題怎麼做」「小布小步,這個字怎麼讀」「小布小布,xx字怎麼寫」

自從擁有了小布之后,我發現女兒房間經常傳來這樣的聲音

沒有發現這件事情前,我還 沾沾自喜地認為女兒開竅了

畢竟,之前的水平可是10道題里能做錯6道題

得知女兒在學習上 耍心眼、懶于思考后,也第一時間開啟了軟件管控里的「不顯示答案」功能

從此,她又回到了真實學習水平:對一半、錯一半

每次一寫作業時也會經常跑來問「媽媽,這道題怎麼做,那道題怎麼算」

不懂就問的精神自然是值得提倡,可幾番溝通了解下來,我發現,很多所謂的難題不是不會做,而是懶于思考

舉個例子

王師傅做了80個包子,第一次賣了17個,第二次賣了25個,請問還剩下多少個包子沒賣?

女兒一看到這樣的思維題,腦子里立馬就會出現「不會做」三個字,接下來要麼是空著不做,要麼是尋求大人的幫助

而每次看到這樣的基礎思維題時,我都知道女兒并不是不會做,而是懶于思考里的沒有讀懂題,等到稍加提點之后就會露出「哦,原來是這樣,我會了,我會了」

看到一副馬大哈形象的女兒,我也意識到一件事:不能讓孩子形成習慣性依賴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有一個上四年級的兒子,大家都叫他熙熙

熙熙平時表現得比較 文弱安靜,在學習方面還是屬于 依賴型的懶惰性格

如果沒有大人在旁邊輔導幫助,那一張卷子幾乎就沒有幾道題是對的

眼看著熙熙的學習狀態一次不如一次,朋友也知道著急了

她開始對熙熙采取 限時療法,數學作業多長時間完成,語文、和英語作業也規定對應的時間

如果這些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就直接采取 閉環模式

即:不準再寫了,第二天自己拿著完不成的作業去交差

這樣的限時療法讓熙熙慌了,也知道在限時效應下抓緊時間完成任務

起初,朋友還沾沾自喜地覺得自己的 限時療法起了效果

殊不知,「趕作業」的結果就是要多馬虎就有多敷衍,因為 字跡潦草、答案亂寫,母子倆不知道爭吵了多少次

慢慢地,熙熙也對自己的學習越來越沒信心,每寫一次作業就會問:

「這道題怎麼看不懂」「我這個答案是對的嗎」「這個字怎麼看著不像這樣寫的」「我還剩多久時間可以完成作業」

在這種缺乏自信的狀態下,熙熙表現得 坐不住、思維跑題,焦躁起來時還一會跑次廁所、一會發次呆

意識到限時療法也起不到什麼明顯效果后,朋友才慢慢意識到:被動下的孩子永遠學不會主動

仔細觀察確實如此

正如女兒的懶于思考,和熙熙身上的限時療法,在這些問題上,好像從未有一件事情是孩子單獨去完成的,一直也都是家長主動「在說」、孩子被動「在做」

試想一下,一個被牽著走的孩子又怎會懂得什麼是主動呢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總是拖延磨蹭、不愿意思考、依賴成性,記得讓他們先吃吃自己該吃的「苦」,只有真正努力、主動過了,孩子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比如,這4種「苦」就是能改變孩子成長的一段人生歷練:

第一種:

從生活上開始適應自我獨立

周末和閨蜜逛街閑聊時,她向我訴苦說:

「上三年級的兒子,在學習上一點也不愛思考,一遇到問題不是哭爹就是喊娘」

看得出,這件事對閨蜜來說 迫在眉睫

畢竟,如今學習的競爭壓力那麼大,如果孩子自己再不上進努力,那現在落下的東西將來想要短時間「補起來」,又談何容易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閨蜜便向兒子的班主任請教幫助,希望通過 家校共育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率

當了解閨蜜是一個過于「勤勞」的家長時,老師就直接了當地說:你把孩子本該做的事情都做了,那孩子還有什麼主動的理由呢」

老師一言,實屬精辟

過于勤勞的家長會代勞孩子本該做的事情,也從一定程度上形成「不用思考就能解決問題」的懶惰習慣

正如閨蜜的過于「勤勞」

一日三餐遞到手上,如果兒子太慢、磨蹭了,還忍不住喂飯

早上穿衣服太慢,擔心遲到也會直接上手幫忙

學習方面如果一道題講了2、3遍還是不會,閨蜜也是 無奈地直接說出答案

看得出,過于勤勞的家長會 代勞孩子的一切

而本該屬于孩子的事情已經被家長做了,那缺乏思考的孩子自然就沒有獨立的理由了

所以,當孩子懶于思考、或者過于依賴家長時,一定要記住:「讓孩子從生活上開始獨立」

比如,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獨自完成,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可以求助,但思考、實踐、和體驗結果的過程不能忽略

第二種:

從發現問題開始思考問題

7歲女孩玲玲,成績在班里是屬于不上不下的 一般般水平

開家長會時,老師就告訴玲玲媽媽:「娃子是個好娃子,上課也有在認真聽講,就是太馬虎大意了,很多不應該錯的題都能丟分,這可不是一個好習慣」

意識到問題所在后,媽媽也開始注重玲玲身上的 成長陋習

她開始特意在每天晚上檢查一遍作業題

一來是為了配合老師指出的 馬虎大意問題,二來也是為了幫助孩子起到 錯題糾正效果

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后,媽媽發現玲玲哪里是 馬虎大意,那根本就是 依賴性的懶于思考

舉個很明顯的例子

每天作業有人檢查、有人提醒改錯后,對于玲玲來說這就是個 庇佑傘,每天就可以開啟躺平模式了

寫作業不急,回家先找點其它的事情: 上個廁所、喝口水、吃點零食、再擺弄幾下玩具…

寫作業的時候也幾乎是「筆下生花」,一個字不是缺筆畫、就是多筆畫

有一次,媽媽 暴跳如雷地指著玲玲大罵:「哪有你這樣敷衍了事的,難道就不怕第二天到學校被老師批評嗎」

玲玲 不緊不慢地回答說「你待會不是會幫我檢查作業嘛,怕什麼,等會改一下就行了」

看到玲玲那悠哉悠哉的表情,老母親瞬間意識到:「幫孩子檢查作業,不如讓孩子從發現問題上開始思考問題」

縱觀那些馬虎大意的孩子,確實也如此,在懶于思考背后永遠有一個積極家長在 事事操心

如果孩子不能做到 獨立思考自然會懶于思考,遇到問題時也總想著等待別人說話,那種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的 目光短淺,可是很容易在學習這個舞台上失去很多機會

所以,幫孩子腦子「靈活」起來,就要讓孩子從發現問題里多思考問題

比如,寫完作業之后可以采取「盲抽」方式讓孩子再思考一遍,可以起到檢查糾正效果,也可以無形中幫孩子養成自主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第三種:

多給孩子嘗試學習的機會

我們希望孩子獨立思考,其實獨立思考也需要建立在 健康人格

在這方面,我特別欣賞一位育兒有方的90后寶媽,大家都叫她歡歡

她說,兒子石頭最討厭學數學,每次考試時都是班里墊底的差等生

老師也經常反映說「這孩子淘氣的很,上課根本不認真聽講」

為了幫石頭把數學這門功課「補」上去,歡媽可是 費盡心思

給石頭沒少補習、也花了很多補習費用,可石頭就是不愿意學

用老師的話來說:「一個不在心思的孩子,請個專家來教也沒用」

可偶然一次了解,歡媽發現石頭在 計算方面有著不錯的天賦

于是,她帶著石頭去買東西時還故意編了一個謊言

歡媽開始自帶 表演天賦,她紅著眼眶說:「我拿了100元錢去菜市場買錢,可還沒買幾樣東西就把錢花光了,我都不知道是被哪家老闆騙了」

一向淘氣的石頭這次沒有 事不關己,他開始安慰歡媽說「沒事,別著急,我們把這些菜拿去先稱稱重量,然后再用每樣菜的單價就能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錢」

最后,在石頭的一番計算下,果然發現有好幾樣菜 缺斤少兩

經歷這件事情后,歡媽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寶寶,每次遇到問題都會 著急向石頭求助,而一向不愿意思考的石頭也變得 積極熱情

尤其是每解決一次問題就會高興好久,隨著動腦動手的次數多了,石頭 喜歡學習、擅于動腦的參與樂趣就慢慢建立了

可見,孩子不愿意動腦思考并不代表他們不愛學習,可能就是沒有找到學習方法、體會到動腦的重要性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像這位90后媽媽一樣,盡可能地多給孩子創造一些 嘗試學習的機會

從今天開始,記得做一個示弱、求助型家長,經常給孩子拋出一些問題求助

當孩子接收到「爸爸媽媽需要我」的求助信號后,你會發現,過去那些日子只不過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孩子身上的潛力

第四種:

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教育孩子并不是 贏在當下,而是看他們有多大的 發展潛力,甚至可以大到去掌握自己的未來人生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孩子不是不會做,也不是不想學,就是太懶了」

正如,拿到一張卷子時看到 密密麻麻的大、小題目,心理往往會產生「題太多而不愿意思考」

一方面,題太多從 表像上呈現一種復雜感覺,很容易讓孩子形成 知難而退的畏難心理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或許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他們覺得每次都考不了高分,這次也一樣

面對這些情況,我們除了要幫助孩子 突破心理障礙之外,還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比如

幫孩子提升免疫力,告訴他們:「試卷或許有些難度,可越是有難度的題目,說明你的能力越強」

通過自信心鼓勵的方法讓孩子正面當前問題,這種來自心靈的精神鼓勵有助于突破心理障礙

又或者

幫孩子提升應對技巧,面對比較有難度的一些題目時,引導孩子把難度拆分

告訴他們:「這麼多的題,真是辛苦你了,如果你能撿會做的題先做,那就更好了,或許有些大題的答案可能就藏在小題里」

讓孩子先做一些能力范圍內的題目,在依次遞進的做題積極勁兒里,你會發現困擾孩子的,從來都不是問題、而是害怕不會做題的畏懼心

當孩子可以坦然地面對一直害怕的難題時,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那麼,關于孩子不愿意思考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