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帶女兒在小區的廣場上玩。
在那里,她找到了兩個小伙伴,兩個看起來比她大兩三歲的小女孩。三個小姑娘用沙子堆城堡、玩滑梯,玩的不亦樂乎。
過了大約半個小時,其中一個小女孩突然說不玩了,要回家練鋼琴去了。
女兒和另一個小女孩都很不舍,提出讓她再玩一會兒,晚一點回家。
那個小女孩稍微猶豫了一下,然后堅定地說:「明天這個時間我們再來玩,今天我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 到了練琴的時間,我就必須回家了。」
說完,小女孩就朝廣場旁邊的那棟樓走去。
我和另一個小女孩的媽媽正站在那里,看著回家的那個小女孩的背影,又看看還在繼續玩的自家的孩子,笑著感嘆: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教出來的?
擁有一個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事情。
我們希望,放學回到家,孩子就能主動去寫作業;
我們希望,電視不用斷電,孩子也不會主動去開;
我們希望,手機放在身邊,孩子也對它沒有半分興趣;
我們希望,每天不用陪讀,不用吼得自己和孩子都懷疑人生。
然而, 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一個自律的孩子的養成,縱然有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其背后的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1.父母高度自律的家庭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有多大,每一個做家長的都知道,特別是面臨升學壓力的初高中的孩子。
一個孩子馬上要上初二的家長愁眉不展地說,暑假已經過去大半了,沒見孩子學習多少,她磨破了嘴皮子,吼了不知道多少次,作用不是很大,她都急死了,卻感覺孩子一點兒都不著急。
一個把孩子塞進私立學校的家長說,每天晚上看著孩子寫作業到十一二點,他都心疼死了,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作業就是那麼多,寫不完怎麼睡覺。
我把家長的這些困惑說給一個當大學老師的師姐,我知道她家有個要上高一的學霸兒子,問有什麼經驗?
她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內,「哪有什麼經驗啊,孩子的學習我和他爹除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管了管,以后再也沒管過,他現在也是每天晚上9點半就睡覺了,沒覺得他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啊。」
氣人不氣人?不過,我知道她說的是實話,我還認識一些學霸的家長,每次問經驗的時候都是沒啥經驗,沒怎麼管。
去過幾次她家的人,不用她說,自己大概也能找到答案。
她家兩室一廳的房子,走進去的給人的感覺是—— 書太多了。
一進客廳整個一面墻都是書柜,書柜里擺滿了書,她說,這還不算多,他們的臥室里和兒子的臥室里,都有一個擺滿書的書架。
她和老公都是高校老師,平時最喜歡的也是看書,家里的書不知不覺就變成這麼多了。
孩子小時候,每天晚飯后,帶著兒子去散個步,然后回到家,一人一本書,誰也不打擾誰,他們都覺得是一種享受。
兒子上學后, 兒子自己在臥室做作業,她拿一本書在客廳,老公拿一本書在臥室。
她也有過當家長的焦慮,想輔導孩子做作業。孩子只在一年級的時候讓她輔導了一學期,然后告訴她,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她就光榮下崗了。
在她們家,不教就是最好的教, 父母就是最好的教科書,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朝著什麼樣學。
2、父母對孩子信任和放手的家庭
在第二季的《朗讀者》中,馬伊琍講述了讓她記憶深刻的事情。
在她上高一的時候,父親到學校去拿她的學生手冊。學生手冊的其它內容都是優秀,只有「思想品德」一項寫著「差」。
于是父親就問老師,為什麼這一項是差?
老師說因為她與多個男同學談戀愛。
父親先是讓老師說出男同學的名字,見老師惱羞成怒,就說了一句「我相信自己的女兒,我要跟校長去談」。
馬伊琍哭了,一是哭自己被冤枉,二是哭父親無條件的信任自己。
她說,那個時候,她就覺得,自己要做得更好才行,才不辜負父母對自己的信任。
對孩子充分信任,父母舍得對孩子放手,孩子才有機會自己做主,才能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樂趣,才能形成自律的內在動力。
有個朋友,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在家里裝上了攝像頭,只要她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家里的一舉一動,發現孩子偷懶,她就會在手機這頭吼上一嗓子,孩子又乖乖的坐回書桌前。
剛開始,她洋洋得意,覺得終于找到了一個大神器,可以24小時無死角的督促孩子,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她看不到的時候偷懶。
直到有一天,她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把她留下談了話。
老師說,她家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學習的自覺性很差,上課經常走神,需要老師多次提醒。一個班那麼多孩子,老師不可能只盯著一個孩子。
她很生氣,孩子怎麼會這樣,她可是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在家一刻都不敢放松,孩子在她眼皮子底下還是很聽話的。
后來,一個同學家長提醒了她: 你是不是管孩子管太嚴了,他什麼事都要聽你的,自己從來做不了主?
那天晚上,為了孩子的問題,她跟老公談到半夜,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撤銷家里的攝像頭,給孩子自主權,學會忍。
那段日子很難熬,她怕自己一放手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更是自由散漫了,但正像老公說的「既然都這樣了,還能再怎麼差,不如試試」。
她努力的忍,忍著不催孩子,忍著不盯孩子寫作業,忍著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
一個月下來,她發現孩子沒有變得更差,反而有了一定的積極性,玩到一定的時間,不用自己催,自己會去寫作業。作業不用自己反復檢查修改,也沒有多少錯誤。
那一刻,她覺得輕松了很多。
3、父母制定規則并遵守的家庭
孩子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好管教。
曾經,女兒沉迷于看動畫片。我知道這樣對她的視力和身心都有不好的影響,于是就想限制她。
我和她定下了一個規矩:她每天可以看兩集動畫片,大約40分鐘,看完之后,她就不能看了。
第一天,到時間后被我強制拿走電腦;
第二天,到時間后我提醒一句,她就自己關了;
第三天,到時間后不用我提醒,她就關了;
第四天,我忙著看電視劇,允許她多看一集;
后來,忙于各種雜事,對她看動畫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她又開始無節制的看。
最后反思, 不是孩子不能堅持,是我沒有堅持下來。
制定規則之后,父母堅持按照規則來做,一段時間后,孩子就會習慣了,慢慢地,他覺得每天這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就成了性格。
開頭提到的那個回家練鋼琴的小女孩,我猜,她肯定是已經習慣了每天那個點練鋼琴,在父母規定可以玩的時間盡情的玩,到了練琴的時間就乖乖回家練琴。
任何事情,形成了習慣,就不再需要別人一再的提醒,而內化為自覺。
由被動變主動,這才是自律的不竭動力。
養育一個自律的孩子,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克服。
而孩子一旦成為一個自律的孩子,父母就會發現,以前困擾自己和孩子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不吼不見效的陪寫作業、搖搖欲墜的親子感情、被占用的大把的時間……
不要怕麻煩,培養孩子的自律,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財富,對父母來說,也是多年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