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睡不著,正刷著朋友圈,忽然看到閨蜜玲玲發了一條動態:
「真是后悔死了!當初一定是腦子進水了才想要結婚生孩子!」。

我心里一緊,趕緊打了個電話過去問問情況。
玲玲一聽見我的聲音,瞬間放聲大哭。
原來,結婚之后玲玲才發現老公「真實」的一面:
大男子主義,不允許玲玲身邊有異性朋友,就是和男同事打個招呼,老公都不給好臉色看;
不做家務,下班到家換下來的臟衣服、臭襪子就往沙發上一丟,從來不放臟衣桶里;
更別指望他能幫忙帶孩子,想親近的時候親近一會,孩子一哭鬧就丟給玲玲。
這不是妥妥的甩手掌柜嗎?我聽完也是氣不打一處來,勸她不行就失婚!
聽到失婚,玲玲的態度瞬間軟了下來,說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還沒到失婚那個份上、除了這些老公也有優點......
此后,隔三岔五玲玲就給我打電話吐槽老公,可我一提到讓她失婚,她就慫了。

一開始,我還對她的境遇表示同情,時間久了,連我都麻木了。
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句話:
「現在的生活也許不是你想要的,但絕對是你自找的。」
一次次忍氣吞聲,換來的就是受盡欺壓。
一次次容忍退讓,換來的就是得寸進尺。
婚姻里命苦的女人,從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討好的女人受盡委屈
在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中,于謙夫婦的相處模式惹得眾多網友吐槽。
兩個人剛到地方要收拾大包小包的行李,白慧明暗示于謙幫她一起收拾,結果人家直接坐下來換鞋了。

白慧明也沒再要求,自己拎著碩大的行李箱,吭哧吭哧往樓上搬。

這邊白慧明樓上樓下地收拾忙活,那邊于謙悠閑地喝著茶。
忙前忙后的白慧明,還不忘時不時和于謙搭個話,可于謙并不領情,愛搭不理。
「嗯。」
「對。」
「嘿。」

看得人又尷尬又生氣。
更過分的是,第二天一群人約著去砍竹子。吳京謝楠夫婦牽著手、形影不離。
而于謙呢,直接跟一群人出門了,問都不問白慧明要不要一起去。
白慧明眼看著人都走了,即便表情都寫在臉上,也始終沒問于謙一句。

另外一邊臨走前還不忘囑咐老婆在家發香菇、化肉。。。

而白慧明除了臉上表現出不高興,從始至終沒有開口表達過自己的情緒跟需要。
你說白慧明可憐嗎?一點都不。
在節目中,晚上三個女人圍爐夜話的時候,白慧明說起這些年的相處表示,自從于謙事業變好之后,她就習慣了自己待在家,讓他沒有后顧之憂。
而于謙忙于工作,又很愛玩,即使是沒工作,也很少會花時間陪自己。
最后,白慧明甚至有點炫耀一樣的總結了一句: 「我慣的。」

她可憐嗎?難道不是自找的嗎?
在這段婚姻關系里,于謙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朋友圈,婚姻只是他精彩人生的一部分。
反觀白慧明,家庭和丈夫卻幾乎是她的全部。
可悲的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白慧明式的女人。
張愛玲說, 你可以愛他愛到骨子里,但不能低到塵埃里。
想對那些習慣性付出的女人說:
是你們本身的態度,縱容了伴侶的傲慢,也滋養了伴侶的粗魯。
情感關系就像在博弈,真相扎心卻現實: 你越討好忍讓,別人就越肆無忌憚。

越討好,越卑微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在婚姻中時常被規勸:
要忍讓、要寬容、要賢惠。
好像掌握這些「婚姻之道」,便能解鎖幸福密碼。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前兩年爆火的綜藝節目愛情保衛戰中一對夫妻讓我印象深刻。
兩口子結婚兩年,男人從來不做家務,一心做音樂,搞事業,經常住在工作室不回家。
妻子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到家就要開始做晚飯,吃完飯還要刷碗、做家務。
一旦要求丈夫幫忙分擔,他的態度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干家務本身就是女人的活。
妻子如果再抱怨兩句,男人就會說,那離了吧。
只要一聽「失婚」倆字,妻子立即就慫了。
知道妻子不想失婚,男人便更加有恃無恐,執意要求妻子生孩子,不生孩子就失婚。
還大言不慚的說,生孩子、照顧家庭、支持我的事業,難道不是她應該做的嗎?

等到嘉賓發言環節,涂磊老師給了所有女性一個忠告:
如果一個人不拿你的好當好,而你還要對他好,說明你不太尊重自己,不拿自己當回事。

直到節目結束,妻子依然在說,我可以付出,我可以一直付出,只要他能對我好一點。

只可惜, 討好換不來珍惜,取悅也不會得到回應。
其實,「討好型人格」的本質,是自卑在作祟。
因為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所以擔心一旦自己提出要求,關系就會破裂,對方會離開。
因為害怕發生正面沖突,不知如何處理矛盾,所以一再退讓避免爭吵。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經營是需要智慧的,一味取悅對方、逃避矛盾換不來好的結局。

如何在婚姻中找回自己
1、勇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任何關系都需要溝通。
不喜歡的事大膽說出來,不想接受的要求果斷去拒絕。
直接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雖然不一定會被滿足,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比你憋在心里,自己擰巴委屈強太多。
2、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即使是親密的人,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如果對方愛你,他也一定會尊重你。
在乎可以,控制不行;吵架可以,辱罵不行;生氣可以,動手不行。
身為女性,我們首先要尊重自己、疼愛自己,別人才會尊重、疼愛我們。
3、學會自己滿足自己
如果你把自己的生活交由另一半決定,把親密關系當做依附關系,那就是不幸的開始。
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自己想要的自己來滿足,而不是被動的等待他人來滿足自己。
降低對他人的關注和期待,自然也就不會感到失落失望。
心理學家埃瓦爾德·海林說:
「我們在感情中,面對的對象,不僅僅只有對方,還有自己。」
在婚姻里,你去愛別人的一個大前提就是「自我」。
因此你不需要「討好」老公,你只需要「討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