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無憂無慮,可能大家首先想到就是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孩子都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煩惱的,但其實孩子也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著外界。并且孩子年齡還小,不會自我調節,也不懂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異常,幫助疏導,很有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
24歲杭州女孩因粉色頭髮遭遇大規模網暴,導致情緒抑郁而去世;江西失蹤106天的15歲少年胡鑫宇遺體在學校后山一處糧倉被發現,官方調查后通報系自縊身亡......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身邊這樣令人痛心的新聞越來越多,我們在痛心花季少年隕落的同時,不免也開始深思,為什麼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現在的青少年卻越來越快樂了呢?
對此最近的一條熱搜或許能幫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
近日,有記者走訪了杭州一所中學的心理輔導站,學校的心理老師蔣平帶記者了解了學校孩子的心理狀況。據老師介紹有個孩子小升初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但孩子的父母只是奇怪孩子的成績為什麼突然這麼差,卻并沒有重視孩子提出不想上學、想去看病的訴求。
老師和孩子聊了好幾次,才得知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要求她每天彈好幾個小時的鋼琴,孩子的父母都是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的,對于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并沒有重視,而是覺得是孩子太「作」。
到了初三孩子再來找老師的時候,已經出現很明顯的自盡傾向,但孩子就診后媽媽依然覺得孩子是因為不想上學而小題大做,甚至擅自停掉了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藥物,換成了維生素片,而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另一個深淵。
據《2022年國民抑郁藍皮書》指出,我國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生。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高達15~20%,接近于成年人。更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病。
兒童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而不是小題大做
兒童抑郁癥是抑郁癥的一種,專指發生在兒童(一般指12歲以下)身上的抑郁癥。
在美國,每40名兒童中就有1名兒童患兒童抑郁癥。調查數據顯示: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抑郁情緒會導致成年后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2-4倍,還有調查顯示:在青少年和兒童中,患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6個月到1年的機率高達2%-5%。
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不僅發病率高,高峰年齡與青春期重疊,其臨床表現也十分多變。有些孩子可能在情緒上表現不明顯,而體現為生理上的反應,包括肚子疼、頭暈、頭疼、惡心嘔吐、胸悶氣短等,給孩子的生活和學歷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兒童抑郁癥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情感方面
首先患抑郁癥的孩子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情感方面,通常孩子的情緒會比較低落,容易悲傷、發脾氣、體會不到愉快的感覺,并且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出現自殘、自盡的觀念和行為。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不開心、心情不好」等,但對于年齡小的孩子而言,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可能就表現在行為上,比如行動緩慢、睡眠差、食欲下降、經常哭泣等。
2、軀體方面
如果患抑郁癥的孩子年齡越小,其表現在軀體方面的癥狀就越多,比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惡心嘔吐、頭暈頭疼、腹痛、胸悶氣短等,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再次出現尿床的現象。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癥狀,排除身體疾病的原因,家長就需要引起注意,孩子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或者受了什麼刺激,及時幫助孩子排解,千萬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行為方面
除此之外,抑郁癥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外化性的行為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注意聽講、喜歡動來動去、學習成績突然下降,或者突然變得叛逆、反抗、不好管教、不遵守學校紀律,甚至跟同齡人打架、逃學等問題。
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出現內化[性.行.為]問題,比如孩子突然變得孤僻、不愛說話、不愛社交、不愛和同伴玩耍等,家長都要引起注意。
抑郁癥只是一個紅色警報,提醒父母必須開始改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耐心的陪伴、需要家長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有什麼比父母溫暖而堅定的擁抱更能給孩子力量了。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愿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