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講:「 愛之深,責之切」。意思就是說,越是愛到深處,越容易嚴厲苛責。
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未來,父母總是不斷督促他們學習進步。
有的父母,就會通過打擊自己孩子,夸獎別人家孩子的方式來激勵孩子。
然而,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像鋒利的刀子,傷害著孩子。
《少年說》節目中,有一個小女孩對媽媽喊:
為什麼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你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里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小女孩哭得稀里嘩啦,媽媽仍不為所動,堅持說,「 不打壓,你就會翹尾巴」。
不管父母打壓孩子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他們潑出的冷水,都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低層次的父母,喜歡不斷打擊孩子,而高層次的父母,只會做這3件事。
打擊孩子,
容易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一個人擁有怎樣的性格,就會過怎樣的人生。
自信的孩子,往往積極、樂觀,內心具有超強的自驅力,因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自卑的孩子,往往活得太累、太辛苦,難以立足于社會。
一個人的性格,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刻畫在孩子的心底,成為孩子一生的底色,影響他的命運軌跡。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父母打擊式的教育方法,非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容易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作為文壇才華橫溢的作家,三毛可謂是意氣風發。
然而,三毛的父親卻對她十分苛責,也不喜歡她的作品。
對此,三毛承認,這是她心中的死結。
後來,她在《一生的戰役》中寫道: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里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說:「只要你一句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每一個孩子,都無比渴望父母的肯定和贊美。
關于親子關系,紀伯倫曾說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孩子。」
好的教育,是尊重和信任孩子,是放手與引導孩子。
高層次父母,只做這3件事
沒有天生的天才,優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養的。
心理學家貝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
「天才人物都具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那就是有特別強的相似聯想能力」。
也就說,面對同樣一件事情,那些天才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在于,他們能夠通過細致的觀察及簡單的推理,從而發現不一樣的真理。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未來!高層次父母,培養孩子的時候,都能做到這3點。
1、教育孩子,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
縱觀歷史上那些我們眾所周知的偉大天才,他們的發明或創造,大多始于我們常見的事物;
經天才們進行相似的聯想推理,終成偉大的發明。
例如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來自他對簡單生活的推理。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太簡單的生活常識,很多人都不會去進一步思考,「蘋果為什麼會向下落?」。
但是牛頓卻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促使他發現了重力,進而提出了萬有引力理論。
再比如 蒸汽機的發明,瓦特的發明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而他之所以有發明的靈感,是因為他在生活中發現了水蒸氣推動壺蓋這一簡單生活現象。
根據這種現象,瓦特推論蒸汽能推動壺蓋,就一定能推動活塞運動,就能成為機器的動力。
由此,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我們不僅感慨,一個小小的壺蓋竟然成了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魔杖」。
通過這些天才的發明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生活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發現進行縝密的思考;
并再一步進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天才取得偉大成就所經歷的過程。
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父母是跟孩子相伴時間最長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要沖在第一位。
每個孩子各有不同,孩子的閃光點,家長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
作為父母應該做的,就是要因材施教,聚焦孩子的稟賦、興趣和愛好,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和引導。
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老師、學校,終究是不對的,千萬不要指望別人來幫你教育孩子。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曾經有一個孩子問他的爸爸:「樹葉為什麼是綠色的?」
爸爸覺得這個問題很深奧,于是便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充分之后開始向孩子解釋葉綠素是什麼,什麼是光合作用。
雖然爸爸努力想把知識講解的更加有趣,說的也是頭頭是道;
但是孩子卻嘟著小嘴說:「 我只是想知道樹葉為什麼是綠色的,你說的那些葉綠素和光合作用之類的東西,我一點都不感興趣。」
生活中,你一定會發現,孩子就是一個好奇寶寶,對身邊萬物充滿了好奇。
有時候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有「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姿態。
那麼,對于孩子所提出來的每一個問題,你都能招架的住嗎?
道理雖然都一樣,但孩子卻并不喜歡聽長篇大論的解釋。
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
而成人給出的答案,可能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認知思維與想象力。
家長若不重視,用自己有限的知識,成人的思維回答,便極有可能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相反,聰明的父母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會謹慎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陪著他一起去發現、探索,找到孩興趣點和天賦,讓智慧之光照亮孩子的心靈。
3、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任何教育活動,如果對幼兒教育有效,那必須先有愛,心中有愛心,教育才有力量。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1)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作為父母都要愛他們。
電影《奇跡男孩》,10歲的奧吉天生臉部畸形,在奧吉去學校的第一天,他就受到了周圍人的排擠和歧視。
幸運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奧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堅強的后盾。
在他們的支持與關愛下,奧吉憑借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了許多身邊的人;
并收獲了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2)尊重孩子的天性。
冰心曾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什麼是孩子的天性呢?孩子天[性.愛]玩,難道一直讓孩子玩下去,不管不顧嗎?
并不是這樣!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各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有其不同的成長特點,這才是孩子的「天性」。
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教育孩子,要符合他的年齡特點,結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去施教。
該讓孩子玩耍的年齡就盡情的玩耍,該管教孩子的時候就不要心軟,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歸納起來: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要讓家長做到把孩子視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
給他們陪伴、信任、尊重、理解、接納和包容。
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事業,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做好。
每一個出色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堆愿意為之付出的家長,這3點希望你也能做到。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