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女大學生每月800塊,卻被家長用「懂事」裹挾,網友:不想養別生

女大學生每月800塊,卻被家長用「懂事」裹挾,網友:不想養別生
2023/03/03
2023/03/03

一位女大學生發視訊自證:家長認為在大學里, 1500元的生活費,可以攢下1000,女同學記錄了自己一天的校園生活,從上課到三餐,基本的花銷用度。

按照女同學計算,三餐只在學校的食堂吃,只計算住在學校寢室的基本生活用品, 每個月的基礎開銷就有1400元。

而家長卻總是誤以為, 大學生在拿著1500元的生活費到處「鬼混」,真實程度引起在校大學生的共鳴,隨后發起了一項統計:你的大學生活費是多少?

女大學生每月800塊,卻被家長用「懂事」裹挾,網友:不想養別生

根據數據顯示, 約7.8萬的大學生參與到了這次統計中,其中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費在1000-2000之間。

這個數據是比較真實客觀的,也是普通家庭的家長,能力范圍內的供給, 不過也只能滿足日常開銷,其他方面的消費很難保證。

不過多數家長的心態是:希望學生上了大學,能養成節約、規劃的好習慣,況且大學應該以學習為主, 不該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到其他享樂中去。

在評論區,在校生和已經畢業多年的網友,對此意見各不相同,有認為幾百塊也足夠,有學生則認為: 大學的開銷比家長想象的多很多,精神滿足不比物質滿足次要。

而一位家長的評論,卻激起了許多學生的不滿,家長說: 我家的女孩比較懂事,知道爸媽辛苦,一個月800塊就夠了。

也許是同為大學生,也可能是有過相似的遭遇,許多女同學站出來反駁這位家長: 她有你這樣的家長,真的很可憐。

女大學生在現在的消費水平下,每個月只有800,如果學校在比較發達的地區,食堂物價也會受到影響, 那她一個月800根本不夠基本開銷,甚至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而就算在二、三線城市,800塊錢會讓一個女大學生,沒有社交,因為聚餐aa都付不起, 她甚至連水果都舍不得買,大學生活拮據又心酸。

最令同學們感到憤怒的是: 家長還以此為驕傲,認為女兒上大學一個月只花800元,真是太好了。

家長和學生的觀念相悖:是學生不知感恩還是家長故意苛待?

評論區有過同樣遭遇的女同學坦言: 我的家長就是這樣對我的,我一點都不快樂,只覺得自己可憐又無助。

更有比較激動的同學認為:這位家長肯定是重男輕女, 把錢都給兒子花了,所以才讓上大學的女兒過的緊緊巴巴。

對此, 部分家長并不贊同,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同,也許這位家長已經盡全力給了女兒最好的,如果他不重視女兒,也就沒必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供養女兒讀大學了。

有家長認為:現在的社會變了,雖然學生接受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 但也變得愈發冷漠了,對家長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

誠然,每個地區的消費水平不愿一樣,也如家長所言,大學生有工作能力, 可以找兼職貼補生活,因此少給點生活費是無可厚非。

但筆者以過來人的角度告訴大家:大學的確可以做兼職,可以賺夠生活費, 但相應的,時間和精力被占用,勢必會影響學習成績。

家長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學生的生活費,但也得認清現實: 如果你想女大學生自己打工貼補,就要做好她成績一塌糊涂的準備。

重心偏移,家長給予的壓力,會讓她認為賺錢才是大學的頭等要事,實則學習才是,打工賺錢的機會未來多的是,學習進步的時間卻只有這四年。

在該學習的時候逼著學生去打工, 本末倒置不說,等到學生畢業了,也會因為學無所成受到更多的阻礙。

寫在最后:

教育是一場投資,你投入多少的精力和財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得到多少助力,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多提供給學生一些支持,這份付出是不會被辜負的。

有些家長比較心急,想盡早感受到學生長大了,有能力為父母分憂,但實際上,從高三到大一,這樣突兀的轉變,只會激化矛盾。

生活費不夠用,整日為吃不飽擔憂,不能專心學習會導致成績下降;沒有能力社交會導致學生溝通、表達能力低下,不僅沒有關系人脈,還可能會成為其他學生眼中的「怪咖」, 斟酌對比,這些代價可比每個月省下的那幾百塊錢沉重多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