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小學階段一路遙遙領先、班級中的前幾名一般都是女生,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高,三年級過后,尤其是到了國中、高中,很多女孩明顯后勁不足,學習的劣勢逐漸顯露出來,那就是抽象思維能力明顯不足,表現對 數學這門學科恐慌、排斥。

記得我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上數學課,尤其對數學考試更是天生畏懼,除了計算題,四五年級的應用題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
國中設未知數的方程還學會點,剩下的完全沒有學懂過,錯題本總結的一大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事實上,在人們的認知中,也普遍存在 「女生不擅長數學,男孩學不好語文」的看法。
其實,這背后有幾方面的原因:
和男孩/女孩的大腦構造有關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存在先天差異。
從大腦主導功能來看,男孩右腦內部連接發達,更擅長推理等數學思維,尤其在空間想象方面,完成度更高;而女孩左右半腦連接物質豐富,考慮問題周全細致,對于學科語言等方面的掌握,更具優勢。

從大腦發育速度來看,從胎兒開始,男孩的大腦發育速度明顯緩慢于女孩的大腦發育速度。因此從嬰幼兒起,男寶在詩詞背誦等語言學習和表達上,較之女孩會落后一些。
和人們的普遍認知偏見有關
由于在學校中,很多女生不愛學數學,數學成績差。久而久之,老師、家長和女生本身,都會認為,自己學不好數學是理所當然的,肯定沒男生學得好。
其實,事實證明,很多女孩也能成為數學天才,有些在中大學聯考中數學單科都能得到滿分。
鄉村醫生蔡笑晚被譽為「博士老爹」,他一手培養出5個博士,一個碩士,6個孩子都成了社會精英。
尤其他的小女兒蔡天西, 11歲就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導師直言:她具備 數學家的頭腦,擁有 獨特的數學思維。

和父母的日常引導習慣有關
除了先天發育、人們認知偏差之外,父母對男孩、女孩日常的引導,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邏輯思維的養成。
在養育女孩過程中,父母偏愛其感性方面的認知,顏色多為粉嫩公主系,玩具多為娃娃過家家類,這無形中都限制了孩子潛能和視野的發展。

這種性別的 刻板印象確實是無意識的。像我平日帶妞妞出去玩,也是喜歡看著頭花發卡,想要裝扮她的東西;而和大寶出街,我會和他一起算賬,今天預算多少,花了多少,透支多少,哪些不必要買等等。
盡管我的數學不好,但是我發現 將數學融入到生活中,讓孩子去買些小東西、自己算賬,小時候具備一些運算和思維能力,可以增強孩子學數學的信心和愛好。

上述所提到的「博士老爸」就是如此,盡管家庭不富裕,但是他堅信孩子智力相差無幾,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視對孩子思維力、創造力和學習力的培養。
從大兒子到小女兒,經常帶著他們一起做加減乘除、邏輯推理等,孩子在玩中就學會了很多數學知識。

四、父母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強大的邏輯思維力
我們知道,小學階段就是各種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時間。
數學是一門科學的語言,也是重要的學科,從小學學到大學,而且也是一門提分快,拉開差距較大的學科。

數學好的孩子,更聰明、更智慧,更具競爭力;
家長心有余力,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 邏輯思維構建的能力。
一是小學生時間寬裕,現在國家還提倡減負,小學生很快在學校的大小延遲班就把作業完成了;
二是小學生學業負擔輕,課程少,有時間和精力去充實課業以外的事情;
三是小學生可塑性更強,容易接收新鮮事物,而且還沒到叛逆期,家長的話也更容易聽得進去。
哈弗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人類大腦發展圖」表明:
3歲之前的孩子以簡單思維為主,3~6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6~13歲則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

抓住孩子思維發展的黃金期非常重要。與其讓孩子反復刷題,陷入題海戰術,做簡單重復而無效的功課,不如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思維能力。
可以讓孩子有意識的鍛煉下數獨,從入門到進階再到終極闖關,既讓孩子感受到挑戰的樂趣,還有效培養邏輯、推理以及記憶力等數智能力。

眾所周知,孩子喜歡探索,只要是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實,孩子都是通過玩中掌握知識。只不過後來的課堂教學必須讓孩子正襟危坐。
接觸枯燥的數字,確實讓沒有數學思維的孩子望而生畏。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煙火。學習不光是一個 獲得知識和技能,也是讓孩子 不斷擁抱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
而這,還有什麼比孩子擁有睿智的頭腦、內在的自信以及強大的思維力更重要的呢?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喜歡學數學嗎?你認為邏輯思維能力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