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小吼到大和「沒被吼」的娃,18年后差距多大?簡直兩種人生

從小吼到大和「沒被吼」的娃,18年后差距多大?簡直兩種人生
2023/03/02
2023/03/02

作者 |探長 (共1607字,閱讀約4分鐘)

我的一個同事,前幾天在群里突然發了一個「 挑戰一星期不吵孩子 」的打卡表。



我們都很好奇地問,吵孩子不是正常的嗎?孩子犯錯不就是應該吵吵嗎?這個挑戰為了什麼?

只見這個同事回答道:

「我的脾氣不好,總是沖孩子發火,以前孩子小,我也沒察覺到異常,可是最近我發現 孩子的眼神變得呆呆的,學什麼都特別的慢,還不愿意出門跟別的小朋友們玩兒



帶他檢查了檢查,醫生說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的發育出現了遲緩的趨勢。隨后和醫生聊了一下, 我才知道, 孩子之所以出現了這些癥狀,和我的吼叫有著密切的關系。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必須得改了。」



★從小吼到大和「沒被吼」的娃,18年后差距多大?

●性格方面

經常被吼的孩子,性格方面容易比較的極端。

孩子長期被父母吼叫、被批評、被否定,那麼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便會一點點的被磨滅,從而在父母的壓制下, 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膽小、懦弱或者成為討好型的人格。

也有的孩子,由于長期被壓制,在面對父母的吼叫時,他們也會模仿父母的方式來對待父母或者他人。 從而形成易暴易怒的性格 在長大之后,更加容易出現叛逆的行為,比如和父母爭吵甚至動手。

而沒有被吼或者很少被吼的孩子,由于父母和他們溝通的時候大多心平氣和,處理的方式更加的理性,家庭氛圍也很溫暖, 那麼孩子的性格往往也較為隨和以及開朗,遇事不慌不急, 內心也會更加的自信陽光。



●智力方面

吼叫對孩子智力方面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 ,發現經常被父母吼罵、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之后的智商,比那些沒有遭遇語言傷害的孩子,低了12分。

父母語言上的暴力,不僅僅是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更是會對他們的大腦帶來直接的傷害。

我的一個鄰居阿姨,他們一家都沒有精神病史,但是孩子卻在8歲的時候,出現了精神方面的異常, 後來被診斷出精神分裂,智商低下,大家都說這孩子被「吼瘋了」



孩子從小就是被吵著長大的,在幾個月學抓的時候,只要看到孩子抓東西,他的父母就打他的手;

在學走路的時候,只要孩子沒有走穩,他的父母就兇他甚至推他;

上了幼兒園之后,孩子不認識字,不會畫畫,他的父母大晚上的就吵孩子。

鄰居們都聽不下去了,總是勸她別再吵了,可是她卻說:「 這孩子真傻,啥都不會,教都教不會,廢物一個。」

就這樣, 這個孩子一天天的在吼聲中、在父母的語言暗示中長大, 真的就變成了父母口中的「廢物」。

孩子經常被吼叫、被打罵, 精神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不敢做任何事情,怕被吵, 那麼在這樣一種擔驚受怕的情緒當中,孩子的腦部結構受到了相應的損傷,思考能力降低,不知不覺中,智力的發育自然會受到影響。



●與父母的關系

父母有時候吼孩子吵孩子,可能心里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的,看到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會比較的急。但是,孩子在面對父母吼叫時, 非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反而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會產生討厭父母的想法。

看到父母吼叫時緊皺的眉頭、聽到父母撕裂的嚎叫, 孩子就像面對猛獸一般無力反抗。 那麼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與父母的關系會越來越遠,甚至在長大之后想要逃離父母。



父母的吼叫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 ,相信這是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想讓孩子優秀,或者是說想讓孩子健康順利的成長,吼叫的教育方式自然是不提倡的。

雖然孩子犯錯的時候,應該對他們嚴厲的批評和教育,但是家長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還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 不要大吼大叫,最好用適當的語速以及聲調,有條不紊的慢慢給孩子講。

讓孩子能夠踏下心來認真地聽,明白父母的意思,愿意與父母傾訴,那麼,在父母一點一點地引導下,孩子自然會越來越優秀的。



辣媽語錄:

父母在吼叫時,雖然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卻將壓力給到了孩子 。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不小的打擊以及傷害。

父母的壞情緒不應該撒在孩子的身上,在教育的時候, 父母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包容孩子,給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間,助力他們在更廣闊的天空中飛得更高。

家長們,你有經常吼孩子嗎?

(圖片源自網絡)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