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據說返程途中堵成了「一鍋粥」。
作為剛剛脫掉「口罩」后的第一個小長假,人們興致非凡。
朋友圈到處都是曬出游的照片。
除了春暖花開,是人們踏春游玩、全家出游的好季節外,人們為什麼非要「扎堆」,一股腦的扎入外面的大千世界中呢?
尤其很多年輕的寶爸寶媽們,帶著娃們奔赴千里,去趕海、去看花。
很多老人或者保守的父母覺得不可思議。
還振振有詞的發問:小長假,哪哪都是人,為啥非要出去?
還不如「窩」在家里舒服。
其實,不然,經常帶孩子出去觀世界,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影響巨大。
對比那些經常「出去浪」的孩子,和一些「愛宅家」的孩子,長大后,有很多方面的差異,尤其是以下三方面,差距顯著。
大腦發育主要 包括神經元的連接和思維認知水平。
這些都需要大腦不斷的接受外界的刺激。有效刺激越多,大腦發育越快,孩子就會越聰明。
著名腦科學專家大衛·伊格曼曾指出:大腦中的神經元 并非無限量供應,隨著孩子的成長,神經元連接而成的 突觸一直在被修剪,這些修剪正是大腦根據 外界環境的刺激來進行的。
經常出去浪的娃,接受的外界刺激多,孩子在幼兒期,尤其是六歲之前,對語言、聲音、環境都比較敏感,接受外部信號強,小腦袋瓜不斷運轉,產生很多問號:
「為什麼海水是藍色的?家里的水是白色的?」
「為什麼猴媽媽要給小猴子抓虱子?」
「為什麼恐龍消失不見了?只剩下一堆骨頭了?」
……
見多,才能識廣。
豐富的環境會增強孩子社交、認知、體能、感官等各項能力。
而且新奇的環境會促進孩子大腦額前葉發育,有效調節孩子注意力、專注力以及日后學習能力等。
所以,經常出去浪的孩子,無論是大腦發育還是思維認知,都是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而經常宅在家的孩子,面對的場所是單一的,接受的知識往往都是被動、一成不變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維發展固定單一,性格變得孤僻內向,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都不利。
大寶在七八歲前,基本上節假日都帶他出去「浪一浪」。
當時除了自駕游、跟團玩,每周末還會跟著大河網的笑笑姐姐,參加很多活動,看風車、觀花海、抓螃蟹、做蛋糕……
大寶性格一直很好,人緣不錯,在哪都是孩子王,組織協調能力也不錯,無形中在扮演著一個小leader的角色。
經常出去浪的孩子,在看過很多地方的云,行過很多地方的路,觀賞過不同地方的風景。
當然,也會見識到各色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因為在不論是短途還是長途的行走中,孩子也會察言觀色,會嘗試和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
會增強他們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就會隨之變得更強大。
而這些都會內化成美好的品質, 成為日后他人生的底氣。
孩子六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主要靠觸感、體驗來認知這個世界。
被迫宅在家的孩子,會失去很多真實感受,日后彌補就難了。
作為一個80后,我記憶中的童年,就是漫山遍野的跑。
當時家在山腳下,推門見山。和兒時的小伙伴們一起摘牛奶草、擠里面的奶珠,抓扁擔勾、烤螞蚱。
還很疑惑,為什麼屎殼郎就能從糞便中生出來?
現在回想,感謝擁有的一段無憂無慮的大把「出去浪」的時光。
盡管性格天生內向、不喜熱鬧,但是童年的經歷和回憶,總是鮮活存放在記憶深處,也冥冥中指引著人生之路。
從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到走出小煤礦,去了更廣闊的天地:
去離家千里去武漢讀書,參加工作來中原城市定居,前兩年業余時間往返上海學習……
感覺自己的足跡也是一步步擴大,擁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我自詡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人,但是內在也是野心勃勃。
一個人也想成為千軍萬馬,可以闖蕩出一片天地(嗯,我還在努力)。
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女性,有的能力出眾,有的才貌出眾,有的成績出眾。
她們本應該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但是卻甘心囿困于一方小天地。
就連玩耍,活動半徑僅限于方圓十幾里范圍內,沒有更多的嘗試可能。
當然,她們也會覺得不得志,但是始終沒有勇氣再往前邁上一步。
所以,身為父母,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浪一浪吧,在行走途中,不僅會收獲親密的家庭關系,還會有更多的旅途感悟。
你會覺得,人生這本書啊,這麼厚,我才翻開看了這麼幾頁。
今日話題:你愛出去「浪」嗎?
豆芽媽媽,上海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中級經濟師,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