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紅紅~
同事李姐說起一件很困惑的事,以前一說起奶奶,她女兒敏敏總是手舞足蹈、歡呼雀躍,說的都是奶奶的各種好,還天天念著要去奶奶家。
可是,從敏敏9歲起,再說起奶奶時,她不但沒有以往的熱絡,反而還有些抗拒,如果多說幾句要去看奶奶,她有時候甚至會表現得非常憤怒,跟換了個人一樣。
可是,奶奶對敏敏的好一點也沒有減少,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理說,青春叛逆期也還沒到啊,難道這孩子是個養不熟的白眼狼。
其實,如果原本一直黏奶奶的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越來越想遠離奶奶,很可能是這些原因。
說媽媽壞話
明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從他出生起,奶奶對他可謂是疼到了骨子里,夏天撐傘,冬天添衣,衣食住行照顧得比媽媽都仔細,真正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掉了。
明明也非常黏奶奶,只要媽媽不在家,明明第一個找的肯定是奶奶,他也特別聽奶奶的話。
可是,進入六年級以來,明明對奶奶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不但不黏奶奶了,就連奶奶說的話,他都愛答不理。
有時候,遇到爸媽出差,請奶奶過來照顧明明幾天,每次明明的情緒都會非常失落,和奶奶的歡喜形成鮮明的對比。
爸爸問明明怎麼了,明明說,他以前覺得奶奶哪哪都好,說的話好有道理。
可是,他這才發現,原來奶奶說的好多話都不對,而且,奶奶尤其愛在他面前數落媽媽的不是。
比如,媽媽一買東西,奶奶就說媽媽只會大手大腳花爸爸的錢,一點也不懂節約;爸爸收個碗,奶奶就說媽媽好吃懶做,就連家務活也要爸爸幫忙干;如果遇上家人有個頭疼腦熱,奶奶還會說媽媽不是好媳婦、好媽媽,老公兒子都沒照顧好。
可是,媽媽買的東西大都是生活必需品,自己的很少,而且,媽媽自己也有工作收入,怎麼能說是不節約,亂花錢呢?
媽媽一直說,齊心協力辦大事,大家一起做家務,別提多開心了。
再說了,感冒生病是常事,誰都會有個頭疼腦熱的,怎麼會是媽媽沒照顧好他們呢?
明明說,每次聽到奶奶念叨,他都覺得很痛苦,一邊是理智和對媽媽的愛,一邊是奶奶不停的洗腦式指責,他感覺自己要被撕裂了。
責備式教育
琪琪是同輩當中最出彩的孩子,不但聰明伶俐,人也長得特別漂亮,成績更是保持在班里前三名的位置。
連媽媽都說,琪琪是來報恩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讓家人操過心,奶奶更是對她疼到了骨子里,一口一個「我家琪琪」。
可是,收獲了奶奶滿滿愛意的琪琪卻一點也不喜歡奶奶,隨著年齡的增長,琪琪甚至產生了遠離奶奶的想法。
原來,奶奶是個特別固執己見的老人家,她一直信奉責備式、打擊式教育,總認為孩子不能夸,一夸就會驕傲,要吃大虧。
因此,即使琪琪考了第一名,別人都夸她做得好,奶奶也不會給句好話,她要麼說「這只是過去的努力,說明不了什麼」,要麼就是「一次測試而已,你能保證下次也考第一?」,有時奶奶甚至會說「第一?丟那麼多分還是第一?你別老盯著得到的分,你要看丟了多少分。」
如果某次考試成績有下滑,奶奶一定會大呼小叫地指責琪琪,「怎麼回事?怎麼才考這點分?你看XX,人家考多高,讓你謙虛偏不聽,這下跌跤了吧?」
琪琪說,以前和奶奶在一起,頂多覺得奶奶要求比較嚴格,但是,自從上學后,奶奶一見她就只有告誡、數落、責備,幾乎都是負面影響,從來沒有積極向上的言語。
琪琪覺得,和奶奶在一起太壓抑了,她就像個沒有感情的牽線木偶,只能被動接受奶奶單方面的意見,還不能有一點不樂意。
在奶奶面前,琪琪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那種感覺實在太可怕了。
管得太多
艾米是奶奶一手帶大的孩子,艾米7個月的時候,媽媽生了重病,是奶奶挺身而出,扛起了照顧艾米的責任,那段日子,奶奶放棄了退休的悠閑生活,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艾米身上。
等到艾米3歲回到媽媽身邊時,她已經長成了一個健康活潑又可愛的小丫頭,對奶奶更是依戀得不行,以至于為了安撫小丫頭,爸爸媽媽更是直接把奶奶請了過來。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艾米對奶奶的愛卻有些變淡了,有時候面對奶奶的懷抱,艾米還會假裝視而不見。
更奇怪的是,有一次,艾米和媽媽去了姥姥家一個多星期,奶奶想她想得差點生病,艾米卻表示:我一點也不想奶奶。
媽媽問她為什麼,她說,「奶奶管得太寬、太多了。」
可不是嘛,艾米吃飯,奶奶要管,快了不行,慢了不行,吃少了不行,多吃兩口還是不行,奶奶恨不得每一口多少菜多少飯都要劃個比例出來,即使爸媽都說沒關系,奶奶也要管到底。
艾米穿衣,奶奶要管,厚了不行,薄了不行,長袖不可以,短袖也不成,說了不冷,她硬要給加衣服,說了不喜歡,她也強行逼著穿。
即使爸媽都說,艾米是大姑娘了,知道怎麼做了,奶奶也不聽。
在艾米的事情上,奶奶還特別愛和爸媽對著干,比如,爸爸說,艾米需要鍛煉勇氣,鼓勵她結交朋友、參與學校活動,奶奶卻說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對,各種阻攔艾米。
艾米說,如果我還是3歲,我會非常感激奶奶的無微不至。可是,我都13歲了,奶奶什麼都要管的行為,更像一架懸在頭頂的直升機,只會讓我更想逃離。
后記
其實,孩子越長大越想逃離奶奶,真不是孩子不識好歹、白眼狼,而是因為他有了自我判斷、分辨好惡的意識。
一方面,孩子渴望獨立,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辯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有了提升,不想人云亦云,被他人左右。
作為奶奶,如果不想辛苦一場,還落個不好,就要學會及時收手,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歸還給孩子父母,畢竟,父母才是撫養孩子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