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來了個4歲的小伙伴,哥哥長、哥哥短地圍著明明跑前跑后,5歲的明明可高興了,帶著小伙伴躥前躥后,一會兒在樓下玩水,一會兒又跑上樓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急得小伙伴的媽媽頭上都冒了汗。
看到明明這活潑得不像話的樣子,媽媽既沒有大聲呵斥,也沒有暴力制止。她只是溫柔地摸摸明明的頭,皺著眉蹲下來直視明明的眼睛,然后輕輕地搖了搖頭。
明明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不但停止了胡鬧,而且還真的像個大哥哥一樣,帶著小伙伴玩玩具、看繪本,不時還給小伙伴做個講解,看著仿佛換了個人一樣的明明,小伙伴的媽媽直呼神奇。
其實,明明媽媽的方法一點也不神奇,她只是巧妙地把肢體語言融進了日常生活中,讓明明知道:不可以。
肢體語言,有時候比口頭語言更有用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
很多人認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交流方式是口頭語言。其實不然,《兒童溝通心理學》說,研究表明,人們在進行交流時,約百分之九十的訊息都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的。
肢體語言既能支持或否定他人的語言、行為,又可以代替口頭語言,發揮獨特的表達功能,同時還能傳達出口頭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和態度。這也是越來越多學語言、想使語言溝通更高效的人,會花更多時間專門研究肢體語言的原因。
在親子溝通中也是這樣,如果家長能學會并能合理利用肢體語言,有時候,肢體語言達到的效果會比口頭語言更有力,效果也更好。
肢體語言的種類
總體來說,肢體語言的種類很多,比如,雙手抱胸通常表達的意思就是拒絕,一般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就會特別注意;當別人與你拉近距離時,表示這個人說的話可信度高;聽別人說話時打呵欠,表示對對方的話不感興趣…
其實,在親子溝通中,也有一些常用且高效的肢體語言,具體來說,親子溝通中常用的肢體語言有3種。
第1種,用眼神告訴孩子不贊同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很多時候,人們不用說話,單靠一個眼神就能達到「心領神會」的效果。
明明媽媽在制止明明近乎胡鬧的行為時,她采用的就是這個方法:眼睛直視明明,既能讓明明意識到媽媽一直在關注他,而不是放任他瘋鬧;同時,媽媽冷靜的眼神又能幫助明明從過度興奮的狀態中將心情平復下來。
媽媽全程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明明已經從媽媽的眼神里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對,他之后停止胡鬧,反而帶著小伙伴看繪本、玩玩具就是最好的證明。
通過眼神交流,比起口頭上的呵斥、怒罵,更能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和深思,幫助孩子進一步完善對自我的認識,能起到更好的指導教育作用。
第2種,用面部表情,引導孩子怎麼做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面部表情的試驗,即,讓媽媽在哺乳時,忽然停止和嬰兒的互動,媽媽的整個面部從溫柔的微笑忽然變成面無表情,嬰兒一開始會咿咿呀呀試圖哄逗媽媽。
之后,他就會變得緊張、不安,甚至停止進食。即使媽媽又變回一開始那個溫柔的媽媽,小嬰兒也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才能從不安中恢復回來。
由此可見,面部表情的變化也是親子溝通時使用的肢體語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研究表明,面部表情甚至是比眼神更重要的肢體語言,因為面部表情更豐富,更直觀,很多時候,孩子比一定能看懂父母的眼神,但是絕對能一眼就從家長的面部表情看出家長的情緒變化。
明明媽媽在制止明明時,也同樣用到了面部表情這個方法:皺眉。明明從媽媽的皺眉里看到了媽媽的不贊同,讀懂了媽媽對自己行為的否定,這也是明明能迅速做出反應的最主要的原因。
親子溝通中,如果家長能恰當地把自己對孩子的贊許、鼓勵、否定、關注等情緒用面部表情的方式加入進去,親子溝通的效果一定會大大提高,孩子的情商也會更高。
第3種,用身體姿態,告訴孩子放輕松
小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的情緒更敏感。因此,在親子溝通時,作為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姿態,因為身體姿態同樣能表現出家長的不滿、拒絕、無視,也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認知。
比如,背對孩子表示拒絕,蹲下身子和孩子齊平意味著對孩子的話很重視。
親子溝通交流,除了表示制止、拒絕,更多時候其實還是鼓勵和贊許,是讓孩子放輕松,讓孩子有更大的膽量和勇氣進行換位思考、去嘗試新的方向。
明明媽媽其實也用到了這一招:摸摸明明的頭,這是一個深愛孩子的家長都會做的動作,一方面告訴孩子,我很愛你,我一直在關注你;另一方面,也是在鼓勵孩子換個方向看問題,玩水、扔玩具不好,但是可以去做別的事,比如看繪本、比如玩玩具。
明明在媽媽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里讀到了不贊同,又從媽媽的撫摸和蹲下來的身體姿態中看到了鼓勵和包容,這也是他能很快找到和小伙伴正確相處方式的原因。
結語
當然,除了這些肢體語言,親子交流中還有其他常見的、有效的方式,不同的家庭也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親子交流的基礎應該是愛、理解、鼓勵和寬容,所有的技巧與方式,本質都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為孩子成長得更順利做服務。
同樣的,肢體語言雖然可能更高效,但是,口頭語言也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為以后的交流,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親子交流時,也要注意,不能僅僅為了追求高效而忽視口頭語言的使用,最好的辦法還是雙管齊下,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