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爸爸半個月前去世了,但是很奇怪,我沒有崩潰,沒有嚎啕大哭,反而異常平靜,是因為我冷血嗎?
這個問題有將近一百萬的閱讀量,其中一個評論有一萬多人點贊,他告訴作者說:
你只是還沒接受這個事實,潛意識里覺得他還是在的,在未來的一年里,你會有無數次的崩潰和嚎啕大哭。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媽媽逝世,8歲女兒不哭不鬧,是冷血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原因。
去年下半年,我老公一個非常好的朋友的妻子因為得了胃癌去世,家里孩子僅8歲。過年的時候,這個朋友帶著孩子約我們一起出去玩,我特意悄悄交待我家孩子,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她的媽媽,以免她傷心。
後來私下相處的時候,朋友告訴我們說,孩子知曉媽媽去世之后,一點都沒感覺出傷心,甚至直到現在孩子連問都沒問過她的媽媽,也不知道什麼原因。
事實上,最親的人去世,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事件,在最初幾天孩子可能頭腦里十分混亂,很可能造成孩子創傷xing壓力障礙,這種疾病可能在幾天甚至六個月內發生。
在創傷xing壓力障礙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那就是選擇xing遺忘,也就是說,她無法記住與創傷相關的細節或者事件,會盲目回避創傷里的人,所以孩子不會有太大反應,甚至會很淡漠,但過幾個月等她回過神來,想到親人的點點滴滴和相處細節,也許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淚流滿面,思念不已。
西班牙兒童心理專家大衛曾說過,如果孩子面對家庭成員或者熟悉的人、飼養的寵物離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幫孩子理解死亡所帶來的挑戰、以及情感的缺失和痛苦,也許孩子很悲傷,會不愿意說話或躲起來,給孩子一點時間或者擁抱孩子,讓他把情緒發泄出來,不要哄騙和糊弄孩子,孩子比我們想象得要堅強,他們會療愈傷痛,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事實上,很多心理學研究證明, 在孩子基本構成感情認知體系后,越早地接觸并認識到死亡,產生心理陰影與創傷面積就相對越小。
一直以來,面對死亡這類涉及禁忌的嚴肅問題,中國家長是十分頭疼的,那麼我們如何坦然地跟孩子談論「死亡」這個話題呢?
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隱瞞真相。
如果我們隱瞞了,那就會給孩子一個敏感的信號——我們在隱瞞什麼,到底為什麼隱瞞。
再加上本身喪葬的悲憫,孩子極易誤解死亡的真正含義和深度。
懵懂的感知會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我們在面對一件足以悲傷的事情,我們愛的人徹底死去了。
不建議家長在孩子初級認知階段,用過于隱晦的字詞遮蔽死亡的話題。
比如;「他走了」「他永久地睡著了」等等,無論何種,都會給孩子不精準的解釋而導致誤解。
就拿「他睡著了」分析一下。
家長如果把死亡簡單地與睡覺相聯系,看似用孩子的生活概念來抽象解釋死亡,但是很快就會發現,孩子會恐懼睡覺,害怕一睡覺就會死亡。
同樣也得規避掉一些晦澀難懂的概念性理解,比如「他去天上了」「他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去天堂或者極樂世界了」。
這種理解看似規避掉「死亡」話題的尷尬,但把死亡遷移到另一陌生的領域,難免會給孩子一種想要找回甚至被拋棄的感覺。甚至會恐懼天上自然的東西,比如與喪葬氣氛接近的「雨」「閃電」和「雷聲」。
可能孩子覺得是去天上的逝者的哭聲和哀嚎,會進一步強化孩子本身的懼怕感。
用具象化行為解釋死亡的含義,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喪葬的過程來感知死亡。
告訴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只有這樣人生才會圓滿,但在我們健康時就要懂得珍惜生命,因為死亡是人生的終結,死了以后人就沒有了,不能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一起玩耍、也不能共同經歷一些美好的事物。
同時讓孩子知道,老人的死亡是必然,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但我們一同經歷過,愛過彼此,擁有過很多美好的回憶,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可以保留他留下的物件,想著他,談起他。
用這些日常平淡的行為反證死亡的含義,一來充實孩子對死亡具象化的理解,二來減緩死亡對孩子的認知沖擊。
孩子大一點,可以帶孩子去感受葬禮上悲傷和莊嚴的氣氛,塑造孩子心中正確的「生死觀」。
利用一些動畫片或者死亡教育繪本,用孩子的視角打開對死亡的認知。
之前有一部墨西哥電影《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就是以死亡與親情的交織為主題,其中有一句話就特別好詮釋了死亡——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記住離世親人對我們深刻的愛才是我們重新開始熱愛生活的勇氣,讓孩子明白生死本就是世間的規律,是人所不能控制的,而我們所能控制的就是珍惜眼下的時光,珍惜與愛的人的時光。
另外針對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繪本來向孩子解釋生命和死亡的意義。
推薦一套十分適合3-8歲孩子看的生命主題繪本,名字叫 《讓孩子了解死亡》。
這套繪本一共6冊,分別從生命的由來、寵物的離去、親人的離去等等多方面全面向孩子講述生命的意義,以及死亡到底是什麼。
書中關于寵物的主題,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寵物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讓孩子體會到愛和陪伴,但同時又告訴孩子:寵物的離去并非悲傷結局,它是帶著孩子的愛而離去,同時孩子因為自己付出了愛,才能接受寵物的離去和死亡,也才能勇敢地走出悲傷。
還有關于親人相處的主題,講述了老人對孩子的愛,也讓孩子從書中的故事上慢慢感受生命興盛與衰敗、知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規律,從中領悟生命的歷程,學會用更多的愛來陪伴家人,明白人生的價值,真正理解生命和死亡。
明白生命的意義,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能夠讓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家人,強烈建議家有3-8歲孩子的家庭, 讓孩子看一看這套《讓孩子了解死亡》,鏈接放在這里,點擊即可購買!
耐得住性子,引導好路子,才能讓孩子勇敢的面對死亡,努力珍惜當下幸福的時光。正如伏爾泰的那句名言一樣——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賦予死亡唯美的意境,才能真正打散死亡籠罩在孩子心中的陰霾。
作者:等風來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