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 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
看一個孩子的德行,就可以看出他所在的家庭氛圍,以及父母的素質。
深以為然。
在一個家庭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是媽媽,母親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無法磨滅的。

尤其是在中國,大多數家庭是由母親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
母親的性格、語言、行為都會時時刻刻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 。
坦白地說,母親是決定孩子一生的人。

媽媽的眼界,
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一個媽媽的格局高,孩子會站在媽媽的肩膀上眺望,心胸和氣度更高;
一個媽媽的眼界廣,孩子會比媽媽的眼光更遠。
孩子的教育,其實拼的就是媽媽的眼光和格局。
我姑姑家有一個姐姐,本來學習很好,但由于家里經濟情況不太好,姑姑就總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
小女孩上那麼多學沒什麼用,早點出去打工賺錢才最好。
即使身邊的親戚都樂意湊錢幫助姐姐上學,可姑姑就是心疼錢,總在姐姐面前說女孩上學沒用的話。
時間一久,姐姐也覺得學習沒啥用,本可以考上大學的她,被母親的心胸耽誤了前程,早早就輟學了。
眼光短淺的母親,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人生高度,還會決定孩子未來的幸福。

我敬佩一種母親,愛孩子會作長久計,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胡適在他的自傳中,曾經提到過童年的一件小事。
在他四歲的時候,胡適的父親就去世了,而他的母親僅僅是一個鄉下女子。
家庭的衰落,童年的胡適日子自然過得緊巴。但在教育這件事上, 胡適的母親卻很大方。
那時候上私塾,一個孩子一年會給教學先生兩塊銀元作為學費。
別人家都是給兩塊銀元,只有胡適的母親執意要多給。
原來,交兩塊銀元的,先生只領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對孩子來說無異于天書,很多孩子學不進去。
因為交的學費多,所以先生總是逐字逐句的給胡適講解每一句的含義。
胡適在回憶自己母親的文章里也曾經指出,自己所能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母親對他的教育。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肯尼斯·金斯伯格曾做過一場演講,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 你怎麼定義孩子的成功?」。
很多家長都會走進一個誤區:盯著自己眼前的孩子,想著他生活上、學習上有哪些出彩的地方。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習慣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
有一個小故事,最能引發無數父母的深思:
一對父子在田里干活,兒子指著天上的飛機說,我長大要坐飛機。
父親嘲笑他,別想了,一輩子你也坐不起。
格局被束縛,又怎能成功?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為人處世,最忌諱畏畏縮縮,胸中沒有大格局,走一步算一步,目光超不過腳步,終究難有所成。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媽媽的情緒,
藏著孩子的性格
母親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意義極為重要。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孩子出生后的幾年,是性格形成非常關鍵的時期。
你的表情、情緒和語氣,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與表現。
如果你總是用嚴厲、質疑、否定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會因此變得恐懼、壓抑、自卑,從而不愿意跟你說話。
如果你能放低音量、語調和緩、溫聲細語的跟孩子講話,他會因此而變得陽光、樂觀、積極,愿意跟你交換真心。

國外做過一個實驗,研究母親的情緒和孩子情緒的關系。
實驗剛開始,母親對孩子笑臉以對,孩子也很開心;

當母親板著臉時,孩子開始意識到不對勁了;

當孩子試圖用自己的行為喚回母親的笑臉,而母親依舊板著臉時,孩子有些無措;

最后,孩子開始嚎啕大哭。
母親的情緒,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陰影,以致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蒙台梭利博士在《吸收性的心靈》中寫道:出生后的2-3年兒童所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
在這一期間,如果他受到傷害、暴力或其他障礙的影響,其個性就會發生偏離。
可以說,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成人。成人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兒童時期所遭受的障礙。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父母的情緒不穩定,是破壞親子關系的最大障礙。
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推動孩子人生的杠桿。

媽媽的修養,
決定孩子的教養
每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后面,都站著一位有修養的母親。
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媽媽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后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在網上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讓人非常憤怒。
一個帶著孩子的婦女上公交車,坐在座位上面的農民工見狀趕緊起身讓座。
本來是一件好事,沒想到這個中年婦女,一把將孩子揪過來,大吼一聲:
「 不稀罕你讓座,滿身細菌。」
當時氣氛非常尷尬,農民工在下一個站就默默下車。

同樣是坐車,捷運上,一位媽媽懷里抱的孩子睡著了。
媽媽怕孩子踢到別人,也怕孩子的鞋子弄臟別人的衣服,就一直用手捧著鞋子。
直到捷運到站前,這位媽媽一直保持著這個動作。
什麼樣的家庭,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的教養也會「遺傳」給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花」。
家庭是一個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學校,而父母的修養,就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因此,媽媽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可以說,媽媽的素質,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而一個厲害的媽媽,低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與大家一起共勉,做一個好媽媽。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