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教育是一場雙向選擇,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應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愛
母親節那天,朋友圈隨處可見的「曬幸福」
有送鮮花的、有送項鏈戒指、有轉賬發紅包的,也有一句:媽媽節日快樂……
而當大家都沉浸在幸福、感動、驚喜中時,有這樣一條視訊引起關注
只見,視訊里一個男孩哭得很傷心,那難過的樣子隔著屏幕都感覺到委屈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母親節那天男孩給媽媽買了一束鮮花
可媽媽卻沒有意料當中的驚喜和激動,反而把兒子批評一頓
媽媽說「看著就來氣,一點也不實用,讓他退回去了」
要知道,孩子有心在母親節那天給媽媽買鮮花
那可能是經歷過無數個省吃儉用的思想斗爭,又或者在買鮮花時挑了又挑的精心準備
這份心意何其珍貴,特別是買花被批評「不實用」、甚至還要求「退回去」,對孩子的傷害又何其之大
或許,在那個媽媽的眼里也是喜極而兇,她心疼自己的兒子省吃儉用,也覺得好不容易省下的錢用來買過幾天就會枯萎花的花有些可惜
可孩子不理解呀,他甚至還覺得「媽媽不是不喜歡鮮花,而是不喜歡我」
又或者,也許就是這一次,孩子再也不會給媽媽買禮物了……
拒絕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
還記得那個幫媽媽買鹵菜走紅網絡的6歲小男孩嗎
當時紅遍大街小巷時,估計大家都在關注這個可愛又懂事的小男孩,有多少人注意到旁邊母親的寬慰和尊重呢
如果男孩第一次幫忙賣鹵菜被拒絕了,那男孩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嗎
其實,拒絕本來就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對孩子而言理該如此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注意到
那些沒有分享欲的孩子,并不是他們天生喜歡「吃獨食」,而是分享的時候經常「拒絕」了
我有個堂哥就是這樣
小的時候可懂事了,吃什麼東西都要揣兜里帶回家給媽媽分一半,還是屬于媽媽吃一大半、自己吃一小半的那種
可嬸嬸不這樣認為呀
她覺得心疼孩子,也舍不得分走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所以每次都拒絕說「你吃吧,媽媽不喜歡吃」
一次、兩次過后,也就沒有三次、四次了
慢慢地,堂哥也適應了有什麼東西往自己嘴巴塞的習慣
也就是因為這個習慣,他吃飯還有個習慣:上桌就開始粗魯干飯,不等人、也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你拒絕孩子、孩子會對你冷淡
小時候的我,最不喜歡聽的就是老爸的拒絕話
有一天,暴風雨說來就來了
看到傾盆大雨的街道,在家里的我顯得格外不安
于是,冒著雨跑到小賣部給爸爸打電話
電話通了之后,我問他「什麼時候回來,給你送傘」
老爸只是不耐煩地說了句「不用」,然后就掛斷了電話
被拒絕后,有那麼一瞬間覺得很委屈,甚至還掉了幾滴眼淚
但擦了擦眼淚后,還是準備好雨傘跑到公交站旁邊等著
因為不知道老爸何時歸來,也就成為了漫無目的的等待
大概3個小時候后才等來了希望,看到老爸那一刻,我激動地遞上雨傘
可他卻說「就這麼點大的雨,用什麼雨傘」,隨后又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看著越走越遠,連跑帶追都趕不上的身影,我放棄了跟隨
也就是那一次,我不再跟在老爸的身后,哪怕下班很晚也不再打電話關心
大概是之前總關心、現在不關心了,老爸曾經還批評我說「現在是越長大越白眼狼了」
其實,這并不是「白眼狼」,而是被拒絕后的無處而安
如果某一天孩子對你越來越冷漠,那也請記住,這是你拒絕、或者批評孩子的次數多了
當孩子在父母那里聽到的只有拒絕、責備聲音時,他們自然會防備、疏遠,這也是疏于關心下的冷漠
孩子懶惰也是從「拒絕」開始的
以前挺懂事的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不聽話了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變化都不是無跡可尋的
就拿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兒來說吧
女孩兒月月已經15歲了
還記得前兩年去月月家做客時,她勤快、懂禮貌
每次一進門,不是端茶倒水、就是忙著洗水果切水果
但凡是家里能吃的好東西也都通通拿出招待客人
都說「孩子是從小看到大的,小時候勤快的孩子長大后也不會差」
可家長的拒絕也是促使懶惰的開始
因為月月有個完美主義的老媽,所以在做事情方面總是喜歡雞蛋里挑骨頭
有一次,晚飯過后月月瞧見大家都喝醉了
懂事的她主動承擔起收拾碗筷的活兒,而媽媽看見后眼疾手快地說「別動,不用你洗,就你洗的那碗,根本沒法看,就跟沒洗一樣」
隨后,還當著幾個親戚的面毫不遮擋數落月月的缺點
再後來,月月就成為了那個「雷打不動」的懶女孩,每次家里來客人都躲在房間里不出來
所以,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天生的懶惰
你對孩子拒絕的次數多了,他們哪里還有動力去做一個勤快的小蜜蜂呢
沒有人喜歡拒絕,孩子也是一樣
拒絕是一種戳人意志的負面能力,沒有人喜歡拒絕,孩子也是一樣
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圈子還沒有那麼大,幾乎爸爸媽媽就是他們圈子里的全部
如果孩子經常聽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批評、或者拒絕,從潛意識當中就會形成「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和膽怯
我們都希望孩子優秀成長,但優秀成長的必要條件是需要孩子先建立充足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拿著他最愛吃的零食向你分享一半時,你是開心地接過來吃一小口,順便摸摸孩子的頭再說一句「謝謝寶貝」,還是拒絕說「你吃吧,我不要」
這些最終所形成的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被接受的孩子會更加樂于分享,因為他們的愛得到了回應
而不被接受的孩子會習慣獨享,因為他們覺得別人不喜歡
拒絕孩子,絕大部分父母都源自于心疼孩子,他們舍不得分享孩子喜歡的東西
可對于孩子來說,和最愛的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是快樂的事情
分享能夠讓一件東西變得更有意義,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
和孩子分享也是一種禮尚往來
接受孩子的東西,并不是鼓勵孩子多多分享,而是在于一個回應
回應是對孩子的尊重,更是親子關系里所需要的禮尚往來
為什麼說親子關系也是一場禮尚往來?這是因為每一場禮尚往來都是一場雙向回應
孩子分你一顆棒棒糖,你送孩子一份大大的玩具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愛你」,你也對孩子說「寶貝,我也愛你」
這就是雙向奔赴的愛,也是分享里需要的禮尚往來
和孩子相處就是一場禮尚往來
當我們帶著回應去和孩子相處時,每一份分享都變得更加有意義,每一份禮物也都會成為特殊日子里的紀念品
有位朋友今年36歲了
前段時間,大伙商量著如何給她過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生日
朋友一如既往地勸說「過什麼生日,說出去怪丟人的」
在聊天中還得知,朋友的女兒在手機里還備注了「媽媽生日」的倒計時
可朋友舍不得「用」孩子,于是直接拒絕說「什麼禮物都不需要,只要你好好學習,不讓我擔心就行了」
其實,子女能記得父母過生日、并有心準備禮物,這是好事、也是心意,如果經常拒絕,孩子也會習慣性地認為「父母不需要」
所以,孩子送禮物給父母送的是心意、續的是情意,我們可以一禮還一禮,請不要隨便拒絕心意
那麼,關于兒子給媽媽買花被罵哭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