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時,嫂子打來視訊,眉開眼笑地表示: 新學期的第一次摸底測試,小侄子語文考了個全班第一!
別看只是個班級第一,這絕對是值得慶祝的大事。
上5年級的小侄子,語文成績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熊孩子其他科目成績都還不錯, 就唯獨語文跟沒開竅似的,總能把試題答的牛頭不對馬嘴。最可氣的是,作文題10次能有3次寫跑題!
熊娃理科成績全班前三,但每次加上語文,就只能勉強中等了。為了提高語文成績,家人也沒少嘗試。 各類補習班、學習類APP買了無數,但都沒啥用。
嫂子更是逼著自己去聽各類名師的講座,有段時間甚至去研究了兒童心理學。所以這次侄子突破極限的進步,帶給嫂子的喜悅可想而知。
在 小升初的關鍵一年,小侄子顯然成了一匹黑馬,可喜可賀!
學習習慣不錯,成績卻止步不前?
很好奇小侄子到底做了什麼逆天操作,竟然能讓語文成績從「差等生」直接逆襲成班級第一?
想從他的特例中,抽出一套適合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方法,于是拉著嫂子聊了1個小時, 嫂子也事無巨細地將小侄子最近這3個月的學習情況,做了一次復盤。
最后我們發現,小侄子 語文成績突飛猛進的原因,其實是源自于盯著他養成了一套新的學習習慣。
說這個學習習慣之前,先問大家個問題: 你家孩子晨讀嗎?晨讀后成績提高明顯嗎?
朋友圈有不少媽媽曬孩子晨讀打卡,有的娃已經堅持400多天了,這麼勤奮一定學習很好吧?
然而打臉的是,這個朋友卻告訴我,孩子的語文成績并不理想。
媽媽反應, 雖然閱讀理解和文言文背誦題拿分還不錯,但也僅此而已。孩子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別說孩子堅持不下去了,大人也會懷疑人生。
我侄子就是這樣,之前他一直語文差,但這孩子的學習習慣還真挑不出毛病,每天早上6:20起床,晨讀半小時,再去學校。
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上不去,于是孩子便覺得,「 我這麼努力,成績還是很差,就不適合學語文」。時間一長,孩子對語文越來越排斥。
然而新學期開始后,小侄子狀態變化讓老師都感到驚訝。家訪時老師表揚: 小家伙上課,就像小老虎一樣,兩眼炯炯有神地盯著老師。再也不是之前那個死氣沉沉的樣子了。這一切的改變都源自「新學習方法」。
語文第一,源于媽媽逼著孩子做了一件事
我也很好奇嫂子用了什麼妙招,于是向她悉心請教。嫂子說這個方法是她在一本腦科學書籍中看到的,主要說來就是一句話: 建立學習閉環!
比如晨讀,雖然大部分孩子每天早早起床讀書,但這種被動式輸入的效果其實并不好。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也證實過, 傳統被動學習,知識的吸收率僅有30%;而孩子積極主動的吸收率可達90%!
建立學習閉環的關鍵,就是引導 孩子積極主動學習 。
我們都知道記憶是由 「識記-保持-回憶」三個部分組成, 不帶腦子的晨讀,只會讓記憶停留在前兩個階段。
此時, 大腦會將這部分知識放在「工作記憶區」,而 工作記憶區最多只能保存7個組塊,一旦超過這個閾值,之前的記憶就會被丟掉 。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晨讀了,晚上卻會忘的一干二凈。那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
亞馬遜 學習類圖書榜首《學習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在她的書中提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 將工作記憶區的知識,壓縮成「組塊」,再轉變成長期記憶 。
簡單的說,就是 把工作記憶區中的知識通過一定的方法,壓縮成一個組塊,這樣就能冗余出6個組塊的空間處理其他知識。而壓縮組塊、轉變長期記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 —— 主動回憶!
我們仍以晨讀為例,以前小侄子晨讀就只是對著課本往下念,念錯了糾正一下繼續念,完全無法調動主動情緒。家人 明智地給她換了一套晨讀書籍,不僅有古文,還帶有文章的思維導圖。
每次讀書前,嫂子都讓他先通讀兩遍原文。再 根據書中思維導圖,主動回想課文內容,能想起多少背多少。
回憶完成再去誦讀全文, 有時家長也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小侄子回憶。經過兩次重復,就能記個七七八八。
這樣, 與這篇文章相關的內容就被連接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整體。也就是芭芭拉所說的「組塊」,以后孩子再回憶時,這個內容就像鏈條一樣出現。
那套書 總共有80篇文言文,用此方法堅持了3個月左右,小侄子不僅古文記憶量大幅度提升,而且平時還總能蹦出一兩句金句,明顯感覺國學素養在成長。
現在每次課堂點名,侄子也能毫無壓力地背完文言文,孩子也開始越來越有信心了。
所以, 如果你家孩子也還在為語文發愁,不妨試試「主動回憶」記憶法,找一套類似《的書籍,不管是文言文、或是滿分作文,里面最好有文章的脈絡導圖,可以方便孩子根據關鍵詞追溯、回憶。
其次 最好也能有些金句提煉, 當孩子閱讀疲憊時,翻開金句就能幫孩子回憶原文。
將以前的 「 晨讀30分鐘 」 ,轉變為 「20分鐘誦讀+10分鐘線索提示回顧」,這樣會讓孩子對知識掌握的更牢固。
關于這個「主動回憶」式學習方法,你都掌握了嗎?趕緊讓孩子練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