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沒有儀式感的教育,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沒有儀式感的教育,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2023/02/08
2023/02/08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 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 儀式感


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曾經說: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干巴巴的沙漠罷了。」



缺少儀式感的生活就像一地雞毛,而注重儀式感的人生卻能把它過成風花雪月。


儀式感賦予了生活不一樣的意義,它讓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更加自信、樂觀,具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現在很多家庭都很注重生活的儀式感,其實,孩子的學習,同樣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在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孩子小時候接受到的教育儀式感,是照亮他未來幸福的一束光。


它是孩子學習道路上的催化劑,為枯燥的求學生涯融入溫暖的小情調,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充滿儀式感的教育,孩子才會更好學。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奏好儀式教育這「三部曲」,讓孩子將會受益一生。


第一部曲:

營造學習氛圍的神圣性


很多家長苦惱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貪玩,成績差。


其實,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于父母。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就是說,把一個孩子放到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最終他就會變得和那個環境相一致了。


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是孩子自主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所在。



比如蒙台梭利教育,就非常注重為孩子打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


這個有準備的環境,可謂處處體現了教育的儀式感。


優雅恬靜的教室,四處擺放著綠色的小植物,相框、桌布、花瓶……所有這些,都給孩子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再比如,教室里的教具按照固定的順序擺放在多層架上,經常保持著秩序、干凈、完好無缺。



真正的美感基于簡潔。


因此在蒙台梭利教室中,你不會見到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裝扮,也不會出現「看似」孩子們制作的一件件精美「藝術品」。


蒙氏教室的布置不準求奢侈華麗,但每一樣教具都是精心設計,且擺放有序,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



在這樣一個干凈整潔、平靜而溫馨,充滿小情調的「家」中,孩子內心才能展現其秘密。


在蒙氏工作中,孩子們每一次完成手中的工作,都會整理好再放回原先位置。


蒙氏園的孩子,都會養成這樣的學習儀式感,把手中的「工作」當作一件正兒八經的事,而不是日常玩耍的玩具,玩完就到處亂丟。


同樣的道理,在家里也需要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和諧的家庭氣氛;


孩子有固定的學習桌,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看書,而不是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刷手機。



孩子的學習潛能需要激發,而關鍵在于父母是否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部曲:

注重學習過程的規范性


有人說,教育的儀式感,不就是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這類儀式嗎?


說得沒錯,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還是集體教育的大型儀式。


這樣的儀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集體的榮譽感,產生敬畏心理,但也容易給人帶來壓迫感。


反觀那些小而美的儀式,能給孩子帶來親密、安靜和真實,抵達人心, 所帶來的教育效果會更好。


那麼,怎麼讓孩子從小養成教育的儀式感呢?我們先看一下蒙台梭利教育是如何做的。



蒙台梭利教學中有兩個工作材料最能體現出儀式感,你發現了嗎?


那就是,工作毯和托盤。


蒙氏教育中的工作毯,相當于教室中的課桌,其作用是劃定個人的工作區域。


孩子們工作的時候,會被限定在一定的空間內,「 你的工作是你的,我的工作是我的」,孩子們之間的工作不會互相干擾。


孩子們工作的時候,會先拿出工作毯,將教具放在工作毯上,一切準備就緒后,再進行工作練習。


滿滿的儀式感!



蒙氏教室中,托盤隨處可見,一些細小的工作材料,會被放在托盤中。


比如鍛煉孩子手指精細動作的二指捏、三指捏、倒、舀、剪、縫等工作材料,都是需要托盤為依托。


這樣的設計安排,既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搬運托盤,鍛煉小肌肉力量,又可以組合不同的工作,方便整理。


工作毯和托盤,這兩個教具的操作與練習,讓孩子明白界限感,即在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事情。


也讓孩子們明白一個道理:即所有的東西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位置,取之、用之、要學會歸位。


別看這樣日常一件簡單的工作練習,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秩序感和學習習慣。



當孩子把「工作」的儀式感融入到學習當中,上了小學之后,就會每次在學習桌上,把書本擺放整齊;


所有的科目、練習題歸類擺放,自己把控好學習的時間、地點等。


第三部曲:

把給孩子的「愛」適當藏起來


為什麼那麼多的子女不懂得感恩?究其根源,孩子不懂感恩,大多卻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久而久之孩子會把父母的無私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孩子不會覺得父母辛苦,不容易,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父母應該做的。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把給孩子的「愛」適當藏起來,讓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



如果你心疼孩子,那就更應該鼓勵孩子做家務。


通過做家務,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參與到家庭生活中,體會到父母每日勞作的艱辛。


生活中常見的生活行為,如穿脫衣服、自己洗漱、獨立進餐等,都可以讓孩子獨立進行。


孩子做家務年齡對照表,這麼做就對了。


3-4歲幼兒

能夠在大人的幫助或提醒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幫助擺放筷子,收拾桌椅、擦桌子; 能夠把自己用過、看過的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4-5歲幼兒

能夠自己獨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自己獨立刷牙、洗臉,并把毛巾、牙刷歸位;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過的玩具、弄亂的房間等。


5-6歲幼兒

能清洗自己的鞋子,打掃室內衛生; 會使用簡單的廚房工具; 能飯前協助清洗蔬菜,飯后幫助洗碗。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使用」孩子,讓孩子學做家務,因為這也是生活的儀式感。


我們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從今天起,把「愛」藏起來一半,讓孩子也學會愛與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充滿儀式感的教育,能讓孩子體會到學習不是一件艱苦的事情,而應該是溫暖和歡愉的,這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比起物質上的滿足,有儀式感的教育,更能帶給孩子幸福感。

因為儀式感,能給孩子們帶來被在乎的安全感。

他們知道,自己很值得,生活就要心懷期望,把日子過得豐富有味。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