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表哥家里玩兒,表哥的女兒檸檬也在家里,去的時候檸檬正坐在地上玩樂高,她看見我之后很開心,想要拉著我去看她拼好的樂高。
茶幾旁放了一個小木凳子,檸檬沒有看到,被凳子絆了一下,腿磕到了樂高上,紅腫一片,看得我非常心疼,檸檬疼的眼里蓄滿了眼淚,我剛想安慰她表嫂就回來了,我以為表嫂會抱著檸檬安慰,沒想到檸檬看見表嫂,眼淚都憋回去了,我很震驚,後來我問表嫂檸檬為什麼會這樣,表嫂表示:「現在的娃,嬌氣的,沒有抗壓能力,我就教育檸檬不許掉眼淚,要不然以后她走向社會了應該怎麼辦」,表嫂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難道真的要讓孩子忍著不要哭嗎?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與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后會有很大的差距。
科學研究表明,哭泣可以激活人體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也就是PNS ,PNS能夠維持或促進身體的放松和休息,激活PNS會觸發人體內的反應,幫助應對壓力并參與代謝調節。
哭泣可以有效減壓,動不動就哭泣的孩子擁有哭泣這種天然的減壓方式,但是忍著不哭的孩子就沒有這種減壓方式,遇到壓力的時候,他們就需要尋找別的解壓方式。
成年人可能有多種解壓方式,比如出去玩、暴飲暴食等等,但是孩子的解壓方式并不多,正如所謂的「踢貓效應」一般,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貓可以踢,父母不應該剝奪上天賜予孩子的解壓方式,壓力的大量堆積會對孩子的身體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一些影響,比如出現一些心理疾病等。
哭泣也可以獲得別人的幫助,哭泣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小時候孩子哭泣是為了告訴父母自己餓了,哭泣是一種本能的訴求,長大以后孩子哭泣可以告訴別人自己很難過,需要幫助,別人就會給予幫助及安慰,可以幫助孩子很快的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就是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哭泣是一種解脫;無論多大的悲痛都會隨著眼淚流走。"
當出現了負面情緒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哭泣去緩解負面情緒,研究表明,人在哭泣以后,負面情緒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我們可以感覺到哭泣之后,身體會感覺舒服很多,輕松很多,感覺也沒有那麼難受了,哭泣以后睡上一覺,第二天就會渾身輕松。
哭泣也意味著悲傷的緩解:一位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提出了雙因素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哭泣的出現其實是在情緒的恢復階段,這也就說明心理阻礙已經消失,哭泣代表著從痛苦到康復的轉變過程。
哭泣對身體也有很多好處,悲傷的眼淚可以排毒,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生化學家佛瑞,對比了切洋蔥刺激之后流淚和情感性流淚的眼淚成分,發現情感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多。
因悲傷、感動等情緒流下的眼淚含有兒茶酚胺,這是大腦在壓力下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積聚太多會增加心腦血管病風險,因此流眼淚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長時間的哭泣會釋放出催產素和內源性阿片類物質,也就是內啡肽,可以幫助人們減輕身體傷口的疼痛。
動不動就哭泣的孩子共情能力比較強,可以很快感受到別人的痛苦,一直忍著不哭的孩子共情能力比較弱,覺得一切傷心難過的事情都不值得哭,也不想去安慰正在哭泣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想要一個共情能力比較強的朋友,一般情況下,共情能力比較強的人人緣會比較好,朋友薇薇就是這樣,她的共情能力特別強,經常感同身受的安慰別人,她的人緣就非常好,人際交往能力很強。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哭泣就是抗壓能力不強的表現,情緒的大量堆積才會是「定時炸彈」,
父母要允許孩子哭泣,允許孩子展示出自己的脆弱,動不動就哭泣的孩子只是將勇敢放在了心里,哭泣過后他們就重新有了動力,而不哭泣的孩子,情緒堆積在了心里一直沒有解決,總有一天這些情緒會爆發出來,帶來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