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事要有計劃
教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有計劃,臨時抱佛腳,只會顯得你非常糟糕。
有些孩子每次到了考試前就會心如亂麻,做作業時東摸西摸的集中不了注意力,早晨起床上學常常找不到衣服脫在哪,襪子脫在哪。當孩子有這方面的壞毛病時,家長們就一定要教會孩子“計畫”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睡前把第二天需要的東西都整理好,容易遺忘的東西寫在便簽上,讓孩子一醒來就養成看便簽的習慣,讓一天從計畫開始執行。養成這個好習慣,孩子以後到工作上,一定會感謝你!
2、講禮貌,有感恩的心
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誰都喜歡一張笑臉盈盈,講禮貌的人。真誠友善、寬容大度的人,他們走到哪裡都一定是最受歡迎的人。
爸爸媽媽應當從小就要告訴孩子要懂禮貌,比如見到叔叔阿姨要會說“叔叔、阿姨好”在請求別人幫忙時要學會說“麻煩您,謝謝您”。當別人給你禮物或者好吃的時要學會感恩,並要馬上說“謝謝”。長久以往,孩子會收穫到比禮貌更有意義的人生財富。
父母不要一味的“給與”,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別人對他的好並不是理所應當的,要讓孩子知道感恩,並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3、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把事情交給孩子去做的話,會覺得孩子做不好,甚至搞砸。可是父母們又何嘗想過,誰不都是從第一次到無數次呢?
或許當你讓孩子做第一件事時,他會做的不好,甚至造成一些“破壞”但是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基石,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是越做越好,父母們一定要勇於讓孩子去嘗試!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像!
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在孩子學會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特別在孩子進入小學後,起床問題,疊被子,整理房間,收拾書包等這些事情就不要再為孩子包辦了。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舉辦“小儀式”慶祝孩子的長大,然後提醒孩子:“你現在走進小學,已經是小大人,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
4、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過自己孩子偷偷拿大人的錢去買東西,看到其他同學的玩具,自己也非常喜歡,會“順手牽羊”的拿回家。這是孩子沒有物權意識造成的,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父母就要“非常警惕”了!
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建立起物權意識,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隨意支配,但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除非得到別人的許可,如果別人不同意,你非常想要,你不能偷偷拿,或者搶。
很多小偷都是從小偷小摸到違法犯罪的,孩子不懂事,所以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告知事情的嚴重性,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進行嚴厲的批評,並且要讓孩子保證沒有下一次,並且要讓孩子從心底知道錯了。
當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時,請先幫助他分清楚:物品是有私人和公共的。對私人物品,不能亂碰;對公共物品,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就要學會等待。
5、在錯誤中反思自己
孩子在生活中做錯事,在學習中做錯題是非常常見的事,畢竟第一次做人,要學的東西很多,父母要做的是幫主孩子去改正錯誤,孩子需要做的是反思錯誤。
當孩子做錯事後,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批評、責怪,但是大樹建議父母們不妨嘗試一下反問:“你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嗎?”等孩子回答後,幫他梳理這件事的對與錯,要讓孩子信服,而不是讓孩子不服氣的認錯。
對待學習也是,當孩子做錯題時不要呵責孩子,而是讓孩子檢查自己的錯誤點,並總結出錯在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和能讓孩子信服的思路才是最正確的答案。
很多父母會覺得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孩子做錯事了不忍心責備,孩子不會做的事自己一手包辦,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實這樣的愛和教育方式只會害了孩子。
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一個好習慣。一個習慣養成需要21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同樣的,這些習慣對我們大人也很適用,在幫助引導孩子的同時,父母的提升才是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