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把自己當成「外人」,兒子的自驅力爆發了!

把自己當成「外人」,兒子的自驅力爆發了!
2023/04/06
2023/04/06

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總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小男孩開心地在空地奔跑,大人追在后面喊:「慢著點,會摔著!」;


孩子撿到一根樹枝想要當槍用,大人一把奪走:「小心點兒,別扎到人」;


兩個孩子玩蹺蹺板,大人一邊守護一邊不停地提醒:「注意腳下,抓緊扶手。」



大人們都希望隨時給予孩子周全的保護, 可這種口頭禪式的提醒并不能帶給孩子實質性的幫助!


總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除了學習能力受阻,容易變得畏首畏尾、膽小慎微,也很容易事事依賴別人。


繼而不知不覺的陷入「我不管—他不做—我管—他不聽—我發火—他發脾氣」的惡性循環之中。


蒙台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書中指出:




01

尋找問題根源

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有一種冷叫作媽媽覺得你冷」,很多看似以愛為名的行為,實際上都在破壞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無法發展成為一個自主獨立的個體。


內驅力主要體現的是內在的動機:


當我們有內在動機的時候, 多巴胺的分泌會增加。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 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標志著對快樂的期待。



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森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這項發現使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那麼多巴胺到底在我們腦海中傳遞什麼信息呢?


答案是:做一件事的渴望,也就是驅動力。


為什麼多巴胺是驅動力?


人的大腦在數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一種本能:趨利避害。


趨利避害的本能靠的就是多巴胺的作用機制, 一旦我們做了有利的事情,或正準備做有利的事情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使我們感到快樂。


而我們對快樂的渴望又會使我們產生動力,再次去做這件事情。



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驅動力,如果腦內多巴胺合成受阻,我們會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也不會有動力去嘗試各種事物。


而孩子被滿足基本的吃喝需求外,內在動機是探索、玩。


去積極探索發生在周圍環境中的活動,去勝任和掌握這些技能來取得成功。 這種動機對他們的學習和發展很重要。


因為這會讓孩子去投入一項任務,最終由掌握而產生的自豪感和滿足感。



02

當我把孩子當「客人」

自驅力爆發了!


無論孩子的興趣點是什麼,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都一定會遇到一個困難時期,這是孩子學習內驅力必須跨越的關卡。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他鼓勵,或者伸出援手,幫助他跨越難關,讓他重拾繼續探索的信心。


Part.1

別拿自己當回事,喚醒孩子的責任感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孩子比我們想象得聰明很多!



家長回想每次陪孩子寫作業,是否在寫第一個字的時候就開始提醒,然后不停糾正。


一旦發現有什麼錯誤,或者字跡不工整了,就馬上出聲指責,根本不給孩子自己試錯的機會。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 一邊依賴你,一邊對抗你,雖然離不了你,但是多多少少都會討厭你。


而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12歲以下的兒童,大腦對負面反饋幾乎沒有任何反應,除了讓孩子更傷心、更沮喪外,毫無作用」。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充當一個領導者的角色,而是盡可能多的聽取她的意見,主動的去安排自己的學習進程和計劃。


所以在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 最好的陪伴方式是——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為孩子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慢慢從督促學習,轉變成了自主學習,而且效率也變得越來越高。


Part.2

父母是最大影響,樹立榜樣作用


浙江的一位爸爸,在醫院陪孩子打點滴,兩個小時內一直和孩子看書,從來沒有拿出手機。



孩子是觀察型的學習者,家庭文化氛圍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家庭都會有這樣一個特征,就是非常重視家庭環境對于學習的影響。


就學習來說,身教勝于言傳。


在學習型的家庭文化氛圍中,看到家長熱愛學習,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家長很少會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看電視或者是很大聲的交談;并且如果有工作的話,也會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孩子的學習時間安排在一起。



看到家長在認真工作,那麼孩子受到影響,自然也會很認真的學習。


看到家長展現出終身學習的樂趣,孩子也會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不只局限于取得優異的成績。


當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被真正喚醒,進而養成好的習慣之后,我們發現自己也得到了好的發展和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人生。


而正是那些平日點滴里養成的好習慣,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未來。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