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我國龍脈上的三個人,一個挖不得,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
2023/09/27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古代人的科學知識極度匱乏,因此在面對很多超自然現象時,往往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于感到恐懼。

為了解釋這一切,古人研究出了無數的理論,其中尤以風水中的龍脈理論最為「高端」、最為「經久不衰」。

天下興亡,發于龍脈。

不少我們熟知的皇帝,都相信龍脈一說,想要尋找龍脈匯聚的風水寶地,建造陵寢。

有的皇帝為此甚至不惜勞民傷財,大興土木,惹得天怨人怒,反倒消耗了自己的「氣數」。

目前,仍有三個建造在龍脈之上的皇帝墓葬未遭盜掘,一個「始祖」挖不得、一個「祖龍」不敢挖、最后一個則是「二帝合葬」挖不了。

龍脈初起與「挖不得」的文明始祖

中華先民們一直渴望尋找到能夠代表君主前途的「事物」,供人們推測「運數」,但始終沒有結果,一直到黃帝的出現,事情才有了轉機。

黃帝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但他卻懂得順時而動。

剛即位時,他并沒有進行對外擴張,反而繼續神農的事業,與民休息,發展農業。

對其他部落也是能幫則幫,絕不恃強凌弱,贏得了諸部落的一致認可。

等到這一切都進行得差不多了,黃帝才在炎帝的挑釁下,正式開始對外征伐。

黃帝先是與炎帝大戰三場,贏得了炎帝部落的效忠。

接著又在蚩尤欺凌炎帝部落時,選擇以德報怨,幫助炎帝,出兵與蚩尤前前后后打了十余仗,才終于在今天河北張家口徹底擊潰了蚩尤。

在外打仗的時候,黃帝也沒有落下國內的治理,靠寫信把部落治理得欣欣向榮,黃帝本人甚至還有時間進行發明創造。

比如大名鼎鼎的指南車,就是黃帝為了防止打仗迷路,而特意發明的。

但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黃帝也發現,與指南車相比,名山大川才是軍隊尋路的最好「坐標」,因此黃帝逐漸對名山大川產生出了一種別樣的興趣。

為此,黃帝在公元前2697年召集天下諸侯會盟的時候,特意將地點選在了泰山之巔。

這一次大會進行得異常順利,不僅炎黃一體、天下一體的理念隨著會盟傳遍了大半個中國,就連對高山大川的喜愛,也一并流行開來。

山脈威嚴、莊重,但又有著優美的風景,而且山脈在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夠給人們指引方向,這不正是君主美好品德的最好體現嗎?

在他們看來,既然黃帝那麼喜歡山脈,又取得了遠邁古人的成就,那麼山脈的走向、變化也一定和君主的德行、王朝的更替息息相關。

于是此后,山脈就和君主綁定在了一起,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逐漸演化為今天的龍脈理論。

而人們也在黃帝去世后,將他葬在了龍脈之上,這也就是今天延安的橋山「黃帝陵」。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封禪泰山前,就曾親自前往黃帝陵祭拜。

當時他甚至還興師動眾,調來了18萬大軍一同參與儀式,給足了黃帝「面子」。

其實建在龍脈上的這三座陵墓,黃帝陵是最容易發掘的一個,畢竟那時也沒什麼防盜手段,更沒有什麼先進的建筑材料。

但上千年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達成了默契,從來沒有盜掘過黃帝陵。

是啊,作為文明始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黃帝的子孫,盜掘黃帝陵其實就如同盜掘自己祖墳。

如此行為,哪怕得了再多的奇珍異寶,最終也會遭人唾棄。

不敢挖的「中華祖龍」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一直都飽受爭議。

但無論后人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單憑完成大一統這一個成就,嬴政就已經能擔得起「祖龍」這兩個字了。

也許正是因為成就大、生活奢侈,所以他才害怕面對死亡,不愿意舍棄如今他這萬人之上的權位。

嬴政克服死亡恐懼的方法也很簡單,其實就兩個字「氪金」。

秦朝人認為,陵墓什麼樣,死后的生活就是什麼樣,也就是所謂的「事死如事生」。

既然我終究要去世,那我提前建一個和皇宮規模一樣宏大的皇陵不就好了?

其實按照這種想法,在咸陽修陵寢就可以了,但偏偏秦始皇考慮得還很「周到」。

他怕自己死后子孫守不住家業,到時候自己在地下可就收不到日常的「孝敬」了。

因此,秦始皇最后將陵寢設在了秦嶺余脈之一的「驪山」上。

按照龍脈理論,秦嶺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龍脈,「天下之勢,不在秦,必在齊」。

正是因為有了秦嶺,秦國才能「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

而當時驪山附近正好盛產黃金和美玉,秦始皇想著能壓住龍脈就壓,壓不住就在陰間挖礦換錢,維持奢侈生活。

這在現在看來自然是無稽之談,但古人偏偏就信這一套。

就這樣,為了讓自己死后也能享受到皇帝般的待遇,秦始皇征用了超過70萬民夫,前前后后一共修了39年.

等到秦始皇都去世兩年了,皇陵才終于建成。

後來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了,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的美夢自然也化為了泡影。

由于秦始皇陵的面積極大,甚至可與上海徐匯區「掰一掰手腕」,因此沒少遭遇盜掘。

項羽、石虎、黃巢甚至近代的孫連仲,都曾盜發過秦始皇陵。

但詭異的是,不管他們挖出來多少東西,居然就是找不到地宮的入口。

難道地宮不存在?

當然不是,根據現代的探測,秦始皇陵的地下其實是有地宮的。

這些人找不到,似乎也不能怪他們不夠「努力」,畢竟70萬人干了39年才干出來的工程,規模實在大到嚇人。

根據現代探測結果,哪怕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打水淋,但地宮上方的封土高度依然高達87米,共12萬方土。

這些盜墓賊恐怕做夢也想不到,單封土就比20多層的大樓還要高了吧。

而且其實即便他們真的挖開了地宮,里面也有大量的水銀在等著他們。

這些水銀純度不高,極易揮發,在沒有防毒面具的情況下,盜墓賊們幾乎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別想活著回到地面。

古人沒有防毒面具,但我們有啊,我們為什麼不挖開地宮呢?

其實我們之所以還沒有挖,不是不敢挖,怕這些怪力亂神,而是怕損壞文物。

比如秦兵馬俑一開始是彩色的,可惜一遇空氣,顏料很快就揮發了,非常可惜。

要知道,兵馬俑顏料揮發雖然可惜,但尚能接受。

如果地宮中帛書、竹簡上的文字也因為技術不成熟而自然揮發了,那將是萬世難以彌補的遺憾。

挖不了的二帝合葬陵

夫妻二人都當過皇帝的,恐怕全中國也只有李治與武則天這一對了。

李治當了三十四年皇帝,武則天當了十五年皇帝,再加上中間武則天攝政的七年,兩個人接力當了半個多世紀的帝國統治者。

而他們當皇帝時正好又處于大唐國力的鼎盛期,時間多、錢多,因此他們的陵寢,自然也是氣魄非凡。

首先,乾陵的選址就很不一般,當時李治特意請來了有名的風水大師李淳風,讓他替自己挑選「吉壤」。

唐初,風水學已經非常發達,「龍脈理論」更是已經接近完善,因此在經過一番認真探查后,李淳風最終「看上」了今天陜西乾縣的梁山。

梁山有三峰,南面兩峰分列東西,名為「雙乳峰」,而北面的北峰則傲然獨立,海拔最高,約有1050米。

根據李淳風的規劃,皇陵的地宮將建在北峰,「掏山為陵」,而東西兩峰之間夾成的山道則用于鋪設神道。

這樣一來,俯視陵墓,不僅風景絕美,布置也非常合理。

與此同時,選擇在梁山建造陵寢還給乾陵的地宮設計帶來了一個不小的好處,那就是堅固。

很多急于求成的皇帝,往往會選擇在土山甚至平地等土質軟、好施工的地方建造。

但李治還年輕,一點都不著急,而梁山恰好就是石灰巖山體,非常堅硬,慢工出細活,盜掘難度遠非封土能比。

最重要的是,可能連李治也沒想到,自己死后,武則天竟然還在繼續營建乾陵。

直到22年后,武則天去世的第二年,乾陵的營建工程才算真正結束。

苦心營造了這麼多年,已經足夠把乾陵修成一座堅固的「要塞」了。

因此等到夫妻合葬的時候,乾陵地宮早已延伸進了梁山腹地深處,極難尋找。

沒辦法,那就只能碰運氣了。

唐末黃巢,動用40萬大軍,挖出了一條40米深的「黃巢」溝,愣是沒在截面上挖出地道,只能悻悻而歸,繼續流竄。

民國孫連仲率領一個師的軍隊,動用了大量炸藥,結果仍然一無所獲。

就這樣,乾陵成為唯一沒被盜發的唐代帝陵。

哪怕現在,我們也無法百分百地確認乾陵地宮所在,從這個角度看,夫妻二人的努力確實沒有白費。

結語:

這些皇帝們大興土木,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建陵墓,但他們真的能在死后享受到這些東西帶來的好處嗎?

哪怕像乾陵、秦始皇陵一樣,地宮未被盜掘,恐怕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過對于考古研究而言,這些建在龍脈上的陵墓,仍然意義重大。

等到幾十年后,技術成熟,開挖地宮,上千年前的文獻再現人間,想必將會顛覆我們現在對于秦朝乃至唐朝的認知。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