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一個九歲孩子問大人,是命重要還是成績重要?我從此不再雞娃了

一個九歲孩子問大人,是命重要還是成績重要?我從此不再雞娃了
2023/04/18
2023/04/18

文/蘭媽談育兒

昨天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姑媽時,路過醫院附近的居民樓經見了這樣驚險一幕

一個大約十二、三歲的男孩,正爬在樓頂危險地望著樓下 川流不息的車輛

十幾歲大的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也不是很小,為什麼會爬到樓頂呢?

隨著聚集的人群越來越多,有人認出了男孩

聽路人口中的介紹

這個男孩是一個命苦的孩子,爸爸早年前跟人跑了,一直跟媽媽生活在一起

單親媽媽每天要養家糊口,一下班還會趕回家 照顧孩子、輔導學習

大概是經歷的人生太苦了,媽媽對男孩的要求特別苛刻,每天從學校放學后就直奔輔導班,深夜回家還要背課文、做筆記……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兒了

學習壓力太大,或者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太用力了,這些都是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在開局是驚慌的,結局在眾人的規勸下男孩成功脫離危險

特別是驚慌失措下的媽媽,緊緊抱住男孩 相擁而泣的那一幕,看得讓人 潸然淚下

我相信,有了這次的警鐘敲響,媽媽再也不會再教育方面用勁太大了

記得某北大教授就曾說過:「你越跟孩子較勁,孩子就越叛逆,甚至無法真正優秀」

事實也確實如此,教育里的高層次父母早就遠離雞娃,更不會跟孩子經常較勁去做無謂斗爭

過度雞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雞娃的故事每天都有,真正能 幡然醒悟的,仿佛只有在經歷某些 警訊后才能有所領會

9歲女孩婷婷,也是在雞娃環境中成長的一員

她有一個「很兇很兇」的媽媽,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被逼著學小學一年級的知識

從一開始連名字都寫不好,到慢慢寫出一手漂亮的字,甚至還會 背詩、作詩

看著人群中 格外出色的婷婷,有些家長就 坐不住了,大家 你一言、我一嘴地討論各種雞娃問題

包括:

「你家孩子報寫字班了嗎?聽說大五班的xx書法比賽還獲獎了,真是羨慕呀」

「聽很多家長都說,小學的拼音最難學,我們要不要提前把孩子送去上幼小銜接班呢」

「英語課在哪里報名?老師教的怎麼樣,學費是多少」

當我在幼兒園門口聽到這些媽媽們的 七嘴八舌聊天時,內心不由地跟著焦躁恐慌

孩子們現在還只是上幼兒園而已,過早或盲目的比拼內卷真的好嗎

婷婷這個女孩的出現算是打開了我的心結

因為是鄰居的原因,婷婷也算是我看著長大的

在她媽媽的雞娃教育影響下,婷婷剛上小學那兩年幾乎是 風光無限,考雙百分是常態,每次發獎狀也都有婷婷的一份名額

可雞娃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

大概從三年級開始,婷婷的成績就從之前的滿分下滑到七、八十分成績

為了讓孩子回到之前的標準,婷婷媽可謂是 煞費苦心,從單位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輔導學習

可現實卻是你越是緊抓、效果卻是不怎麼起色

直到一次被罵后,婷婷 眼淚婆娑地問出口:「媽媽,你覺得是命重要、還是成績重要?」

出乎意料的一句話讓媽媽愣了一會,整理好情緒后默默退出房間,而我聽說這件事后也決定從此不再雞娃了

其實,教育就是我們跟孩子的 雙向成長過程

我們沒有必要把孩子當成 訓練場,更沒必要把成績當成一切,如果因為成績而不斷地傷害孩子,想想雞娃「代價」真的是太不值得了

盲目搶跑只會把孩子推向更遠

不久前,聽編輯部的同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因為和父母發生語言爭執而越吵越兇

爭執不過的情況下,女孩 氣沖沖地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內,嘴里還嚷嚷著說:「既然你們都看我不順眼,那我還不如跳樓算了」

這句話,當時就讓外邊的媽媽著了急,不停地拍打房門還安慰房內的女兒說:「別做傻事」

為了讓女孩打消跳樓念頭

媽媽承諾說:「不想學習就不學了」,可爸爸覺得「說那些干什麼,把門直接撞開就行了」

聽到爸爸這句話,無疑是加大了女兒 焦躁

女孩在房間內 煩躁地大喊說:「你們不許踹門,要不然我這就從窗戶上跳下去」

最后, 無奈之下父母求助了消防員叔叔

大家 里應外合,一邊潛伏到窗外實施營救,一邊跟女孩談話開導心理,另一邊還緊張地等待著開鎖師傅到到來

最后,當房門打開那一瞬間,原本是 如釋重任的一件事,可爸爸卻焦躁地沖進房間

緊接著,爸爸又對女孩 劈頭蓋臉地一頓大罵:「小小年紀跳什麼樓,是在哪里學的?以后不準再看那些亂七八糟的視訊」

事情到這里,媽媽已經是 泣不成聲了,她崩潰地大喊說「命都快沒了,還喊什麼喊,你不怕再嚇到女兒呀」

在這件事里慶幸的是有個清醒的媽媽,也慶幸女孩最終相安無事,如果爭吵依舊、孩子的負面情緒繼續增生,那麼后果不寒而栗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才出色,可每一個孩子的 成長節奏都是不同的,不管是天生的小神童也好,還是 后勁不足的孩子也罷,孩子需要在 看得見的進步中慢慢成長

如果一開始的路就 坑坑洼洼、舉步艱難,以孩子的心智不夠成熟,他們當然會遇難則退、遇苦則想著解脫了

而生活中也有太多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真相: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叛逆

所以,高層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來不會 盲目搶跑,你對孩子現在的每一份態度,都將會成為孩子接下來對你的態度

父母搶跑不如「軟」下來贏得孩子

女兒上二年級之后,我就讓她自己單獨上下學

這件事曾引得很多人吐槽,有人覺得「不負責任」,也有人覺得「太小了,還是不放心」

而面對外界的這些聲音,我遲疑過、也擔心過,但最終還是被女兒的表現寬慰了

其實,對于單獨上下學這件事并不是一氣呵成的,在發展這件事前算是做了充足的準備

而回憶「放手」前的準備,我總結了五件事:

第一,帶著女兒學會過馬路,包括一看、二等、三通過

第二,講一些突發情況應對,包括遲到喊報告、不走高處、不跳台階

第三,獨立不等于「放羊」,早晚接送,中午才嘗試單獨上下學

第四:征求孩子的意見,需要接送時隨叫隨到

第五:安排功能少的兒童手表,方便及時聯系、了解出行情況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行之后,我發現女兒就像是一夕之間長大了一般

每天從家到學校單趟需要十幾分鐘路程,小家伙都能歡快地背著書包朝學校走去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獨立

特別是在單獨上下學的 潛意識習慣養成下,女兒學會整理書包、知道帶水杯,臨走時還 一步三回頭地對我說著「媽媽拜拜」,每天到學校門口時更主動發語音說「媽媽,我到學校門口了」

想想過去,因為「快點」、「別磨蹭」、「要遲到」的嘮叨批評,我才意識到過去數年都是沒有必要的精神消耗

之前還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喜歡嘗試各種挑戰,喜歡穿短裙、染頭髮不說,還背著媽媽偷偷地紋身

為了隱瞞這件事,再炎熱的夏天女孩始終穿著長袖衣服,哪怕是熱得 滿頭大汗也從來不肯脫掉外套

剛開始媽媽只認為女兒愛美,擔心被曬黑,所以穿著長袖防曬

可參加一次婚宴時,女孩把自己紋身偷偷展現給朋友看時被媽媽發現了

媽媽當時就氣得大罵,也不顧周圍人的眼光當眾數落說:「你看看誰跟你一樣,小小年齡就紋身,你真是讓我太失望了」

一番話下來,女孩逃離了婚宴,還住在朋友家里好幾天不跟家里人聯系,到後來甚至還鬧得要輟學的地步

當母女二人再次坐在一起溝通時,女孩也一臉 無所謂地說:「反正你也不相信我,有什麼可談的」

一句話,述說了對母親的不滿,也突出了叛逆背后的原因:不被信任、缺乏溝通

我們常常說,孩子大了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可疏遠背后很多都是由家長自己造成的

你耐心等待孩子,孩子就能成長為想象的樣子,你耐心傾聽孩子,就能慢慢聽懂孩子內心的聲音,你耐心引導孩子,孩子也能慢慢感受家長的良苦用心…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 被相信、被接受、被理解

特別是當我們試著相信孩子、接受孩子、乃至了解孩子時,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才

比如,青春期孩子想要染發、紋身、甚至出現早戀時,不要急著反駁

因為,剛開始的他們只不過是好奇而已

當家長發現這些問題時,不妨大方地當著孩子的面去談論這些問題,當我們和孩子建立更多 共同話題時,沒有什麼比了解孩子還更要有引導作用了

所以,好的教育就在于 知曉耐心、懂得等待,當孩子回過頭髮現父母一直都在,孩子才不至于想找父母分享時卻無處吐露

做個高層次父母記得先自降身份

如果問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激發孩子的優秀潛能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孩子不能拔苗助長,催熟的果子也吃不出原汁原味

想讓孩子跳出「雞娃」這個生長圈子,那麼家長就需要具備一定的 反卷特征

比如,高層次父母都是自降身份和孩子相處

同樣是青春期叛逆階段,同樣是在做不符合年齡的事,朋友樂媽就有些 與眾不同

上高二那年,趁著和同學剪發的功夫,招架不住好奇誘惑的樂樂,背著媽媽 悄悄地局部染發了,還是屬于火龍果的那種鮮艷顏色的挑染

當時,樂樂一回家有心臟病的奶奶就受不了

她不停地吐槽說:「你這樣不三不四怎麼能出去見人?看你一會兒怎麼跟你老媽交代」

奶奶的提醒讓樂樂瞬間長了個心眼,她打電話給媽媽說「xx同學,今天一個人在家,她想讓我去陪陪她」

而另一邊的媽媽呢,也從奶奶的口中得知女兒染發這件事,面對染發在前、逃避撒謊在后,本以為媽媽會生氣地把女兒臭罵一頓

沒想到,樂媽沒有批評、也沒有回避,她大方地對電話那頭的女兒說:「聽奶奶說,你今天染頭髮了,我還準備下班回家好好欣賞一番呢」

媽媽的話明顯讓女兒一愣,她后悔地說:「對不起,我是怕你吵我不該染發,所有才撒謊打算出去避一避」

媽媽聽后安慰說:「為什麼要批評你呢,你現在能對我說實話,這就是值得表揚的改變」

再後來,大概過了不到兩個星期,那曾經 心心念念的火龍果色染發又樂樂被染回了黑色

原因是:不想在人群中顯得另類

其實,孩子長大后會有他們自己的是非善惡,懂得分辨是非,也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在這場成長之旅里父母可以提意見,但最好不要 命令、更不要隨便替孩子 包辦,因為有些事情你越阻止孩子越想觸碰

這就是禁果效應,也告訴我們:與其想盡辦法阻止,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體會

沒有人會在一條走錯的路上繼續固執,想要和孩子建立更好的 面對面溝通,家長也需要自降身份跟孩子成為同等關系

比如,朋友、哥們、姐妹等等,而這種不需要有太多顧慮的關系,也會讓孩子更容易 暢所欲言、打開心扉

那麼,關于雞娃教育的有關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