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很多人都比較討厭的孩子,這些孩子往往沒有正確的三觀,所以會做出一些令人憤怒、生氣甚至暴走的行為,但又由于對方是孩子,無從講理也很難深究,不少的人在碰到之后只能「忍氣吞聲」,憋著一肚子氣。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沉默,社會上也不乏有些人不慣著他們,既然老爸老媽不教育,那就讓社會來教育。
前些日子,一名女生乘坐區間車出門,結果,就發覺自己的椅背一直在被撞擊,于是女生便起身回頭看,發現是坐在自己后方的三個孩子在踢自己的椅背。
看到對方是三個孩子,女生感覺不便深究,就出言提醒,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不要這麼做,這麼做是不對的。一方面,也提醒家長出門在外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做出一些不正確的行為。
如果是一般家長的話,看到自己的孩子給別人造成了困惑,肯定會馬上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為。

但是,女生沒有想到,自己今天碰到的恰恰是「熊孩子」和「熊家長」,三個孩子的家長在聽到女生的話之后,不但沒有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反倒開始和女生吵起來,說出了經典的 「他們還是小孩」。
并且認為女生「不會好好說話」。孩子的父親也沒有閑著,張口閉口的罵著這個女生。
這時候,列車上的工作人員發現了這里的情況,便過來進行干涉調解,結果這時候「熊家長」提出要求,「嫌女生礙眼」,要讓女生換地方坐。
女生聽聞這樣無理的要求,自然氣不過,于是就回了一句「 ……憑什麼?SB」
結果,這句話被熊孩子的媽媽聽到了,上前就打了女生一巴掌,而女生也不是欺軟怕硬的主兒,隨即就 回了孩子媽媽兩巴掌(女生回第一巴掌之后,列車工作人員急忙制止,在被制止之后女生又打了對方一巴掌),就此,事態進一步升級。

雙方爭吵加劇,但熊孩子方人多勢眾,明顯占據上風,這時候旁邊的一名東北大哥看不下去了,于是條理清晰、聲音洪亮的對熊家長們表示: 你們先罵人、先打人,憑什麼不允許別人還嘴、還手?
大哥的話,頓時引起了車廂內其他乘客的共鳴,紛紛為大哥鼓起了掌。其實,單憑這個掌聲,我們就能夠知道誰對誰錯了。
最終,雙方都被叫到了派出所,經過認定,熊媽媽擊打女生以及女生回打的行為,均構成違法,兩方都被罰了款,其中熊媽媽被罰了500元,而女生也被罰了200元。

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孩子
在網友們看來,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孩子,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沒禮貌,踢蹬前排座椅,導致事件的發生。
但其實,深究之下,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應該是熊家長,而熊孩子其實是事件的受害者。
熊孩子的產生, 和家長的教育是緊密關聯的,家長的三觀不正,才會教出熊孩子。孩子在出生之后,其實就是「一張白紙」,家長怎麼「畫」,孩子就怎麼長。
而單單從孩子踢蹬前排座椅后,家長們的表現,我們就能夠知道,這些家長是真的「熊」,帶給孩子的完全都是錯誤的觀念和思想。

而事件發生之后,對孩子的心理沖擊也是比較大的。
雖說從雙方開始吵架之后,孩子就一直是「無關人員」,沒有參與其中的打罵行徑,但是這些行為全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包括自己的父母接受警方的傳喚與處罰,都會讓孩子牢記于心。
這些事情也許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永遠無法磨滅的陰影,無時不刻的困擾著孩子的心靈。
所以,整個事件對于大人來說,只不過是生個氣、罰個款,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生的心理陰影。

身為家長,該如何避免教出「熊孩子」?
當「熊孩子」并不是一件好事,無論對誰,家長不好好教,社會就會幫你教,到時候孩子遭受的可能就是較大的挫折甚至是危險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男子公交車上摔孩子」、「男子掌摑幼兒」、「鄰居電梯暴打熊孩子」等這些新聞,里面的那些孩子們, 無一不是被「社會」給教育得「體無完膚」。
所以,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也不能讓孩子變「熊」。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幾乎所有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所以,想要孩子不「熊」,那麼家長們首先就需要先正己身,給孩子做出一個表率,讓孩子感受到文明與禮貌。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往往家長平常喜歡怎麼說、怎麼做,孩子就會照著說、照著做。
其次,家長注意灌輸正確的觀念、思想
示范以言行,還需要讓孩子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平時我們應該給孩子灌輸、傳授一些正確的觀念和思想,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那麼做是對的、這麼做是錯的。
同時也可以增強孩子的共情心,讓孩子懂得與體會他人的處境,從而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正確觀念與思想。

最后,家長不要溺愛孩子
孩子在外面的「肆無忌憚」,和家長在家里的「百依百順」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家長養育、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要盡量做到不溺愛,要以客觀的角度、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成長,打心底明白溺愛對于孩子的危害。要知道, 孩子終將獨立成人,你的溺愛只會毀了孩子。
結語
每每看到有關于熊孩子的新聞,心中想到的已經不是這個孩子有多可惡了,而是這個孩子的家長竟然將這個孩子「害」成這樣。孩子本是上天派來拯救我們的天使,我們何以將他們教化成惡魔?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