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恐怕最煩心的事情就是孩子犟嘴了,畢竟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本意都是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少走彎路,少受罪,但孩子卻偏偏不聽,犟來犟去,讓父母簡直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些比較激進的父母,也會因此而「揍」孩子一頓,希望孩子能夠長記性,但是家長們會發現,孩子是越「揍」越犟,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

小茵的孩子上小學,和很多孩子一樣,也喜歡玩手機。對于玩手機這件事,小茵是不贊同的,但小茵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很難完全杜絕孩子玩手機的行為。
另外,作為媽媽也總有心軟的時候,看到孩子那可憐巴巴的樣子,真的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要求。
但是,當小茵看到孩子玩手機玩的時間長,或是因為玩手機耽誤正事,從而禁止孩子繼續玩的時候,孩子卻一改之前的那種狀態,變得脾氣暴躁、滿腹牢騷。
這時候小茵就很委屈,明明是自己「寬容待人」,但為什麼孩子卻沒有體會到來自家長的善意與關心呢。

小茵之所以這麼發愁,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孩子玩手機犟嘴這一件事,因為小茵發現,在生活中的很多場景下,孩子都會出現犟嘴的行為。
比如孩子看上某樣東西,但是小茵發現這個東西家里有,或是明顯屬于「坑人」類型的,就勸說孩子別買:「這東西不好」、「太貴了」、「這不坑人的嘛」,這時候孩子也會出現犟嘴的行為,并且還滿臉的不服氣。
這些都讓小茵感到非常的委屈,畢竟自己對孩子的任何說教,是出于一位家長的責任心,正 因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自己才會去說教孩子。
于是,在孩子犟嘴的時候,小茵還會說「我為什麼說你?為什麼不去說路邊的人?」、「說你是為你好」……但是,孩子卻不吃這套,反倒是越來越犟嘴。

孩子的反應,真的讓小茵感覺非常的無力,自己好心好意的教導、勸說,孩子不但不領情,還將之視為惡意,不但和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態度也越來越冷淡,這讓小茵叫苦不迭。
為什麼如此用心良苦,孩子卻體會不到家長的善意?
每一位家長在教導、勸阻、引導孩子的時候,抱著的都是一顆善意的心,是一個希望孩子越發展越好的念頭。
但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體會不到家長的善意,主要是因為家長的表達方式不對。
家長對孩子所說的話,其語氣、內容、結構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很直接的影響,并且由于孩子與家長的思維高度不同、思想角度不同、認知見識不同等,對于語言的理解也可能會出現誤差,

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能夠正確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如果家長只會主觀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大人的思維方式來組織語言,從而與孩子溝通的話,孩子很可能不會「買賬」,并且誤會家長的意思,誤會家長的語言出發點。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之后,拖拉著不寫作業,如果家長用嚴厲的語氣說「都什麼時候了,還不寫作業!」
孩子聽到之后,產生的將會是負面的情緒,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語言中的一些負面情緒。
比如父母的怒氣、急躁,對自己的失望,對自己行為的不認可等等,這樣的話,孩子就可能會犟嘴,就算是不犟嘴,做作業的效率也不會高,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親子關系與學習成績等。

但是,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來提醒孩子寫作業,對孩子說: 「如果你現在能把作業寫完,待會兒我們就能一起下象棋(孩子的興趣,或喜歡的事情)啦!」
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后,產生的將會是積極的情緒,因為孩子從家長的語言中聽出了家長的期望、興奮,對自己興趣的肯定以及自己喜歡的事情等,從而就會產生較大的動力和主動性,會更好的去做作業,這就有益于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提高孩子的成長積極性,還能和孩子處成朋友,一舉多得。
同樣的目的,以不同的語言組織表達出來之后,對孩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家長們要懂得「怎麼說」。

關于如何與孩子溝通,建議家長看看這本《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它能已經幫助了千萬父母掌握了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并且改善了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給孩子更多的成長力量。

那麼多書,為何說這本《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好?
①通俗易懂好理解
本書采用的示范案例,都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實例,每個家長都在生活中體會過同樣的場景,所以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內容,并且產生共情。這樣就更便于家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也就更加明顯。

②深度分析孩子心理,讓家長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
書中根據事例對孩子的情緒心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讓家長真正的體會到孩子的 思維角度、情緒變化、心理特點,從而對孩子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意識到孩子和家長是不一樣的,不能夠總以自己的角度來對待孩子,要用正確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才更有效。

③現成話術,即拿即用
書中還根據不同的場景現象,給出了建議的話術內容,如果家長真的不知道在某個場景下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可以照搬書中的話術,即拿即用、行之有效。
比如書中的一個案例, 接納孩子的真實感受。一次,我家孩子考試得了第三名,孩子爸爸直接說: 「不就考了第三名嗎?有什麼可高興的,又不是第一。」
我就批評了他,因為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得第一就不值得高興了。

我按照書中的方法,安慰孩子,對孩子說: 「爸爸媽媽知道這學期一直很努力,我們為你感到高興。」
孩子聽到我這一說,臉上立刻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因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肯定,哪怕是進步很小,也有值得鼓勵和表揚的地方,慢慢地不斷強化目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當然還有很多不同場景下的對應話術,家長可以直接拿來用,并用了就有效。這本書值得所有家長看看。

結語
交流溝通的效果,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是關鍵性的。來自父母的話,對于孩子來說就是「金口玉言」,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溝通話術,讓孩子以積極的狀態來接受,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目的,才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