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深以為然!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聽過一些非常反感的話,也許你曾經暗自發誓:
以后絕不對自己的孩子講這些話,因為「太傷人了」。
但當我們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卻驚奇地發現那些曾經令自己反感的話,一次又一次的從自己的口中隨口而出。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卻不曾真正了解孩子。

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叫「有一個不好好說話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特別扎心:
我和我媽只要在一起聊天,不出幾句,兩個人就得吵起來,我媽說話特別狠,直戳人心,像用刀子在扎。
心情本來好好的,也會因為我媽一句話,瞬時崩潰,想要自盡。
從小到大,沒有鼓勵,只有打擊和諷刺挖苦,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她就不能好好說話。
傷人的話,總是出自深愛之人的口。
語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也可以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造成孩子一生的自卑。

所以,愛孩子,就請一定好好說話。
下面這4類話語,即使自己再生氣,寧可爛在肚子里,也一定不要對孩子說。
一、打擊貶低孩子的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而將好好說話這種藝術映射在孩子身上,則需要育兒智慧。
比如下面這些話:
笨蛋,沒用的東西。
你又做錯了,真笨。
一看你就沒出息,將來就去搬磚撿破爛吧。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不得不承認,有一些父母特別擅長打擊教育,無論孩子做得是不是合他心意,他都會毫不留情的給予孩子打擊。
有教育專家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誘發的。
社群中一位媽媽留言,自己小時候經常被父母罵「真沒用」,父母那些嘲諷的話語刺得自己心里一陣陣難受。
雖然自己沒有反駁,但那時心里感覺好像有數萬根針扎一樣難受,看著眼前的景象都有了重影,自己只好努力地把眼眶里的水霧擠回去。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打擊教育,打擊就是打擊;
即使包裝上「為你好」的教育外衣,也掩蓋不了語言暴力的本質。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陰影,以致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很多孩子小時候乖巧,到了青春期叛逆、厭學、不聽管教,其實就跟有的父母打擊教育有很大關系。

孩子在父母的打擊教育之下,慢慢學會了沉默,遇到困難寧肯用沉默來包裝自己,也不會跟家里、跟朋友傾訴。
作為父母一定要謹記:
那些披著「愛的名義」打擊式教育,真的會將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淵;
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更不自信,更沒有安全感。
二、恐嚇孩子的話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的父母會說一些恐嚇威脅的話。
雖然這些話都是家長一時的氣話,但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和恐懼。
比如下面的這些話:
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等你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我數到三,再不過來,晚上別想吃飯了。
有的父母之所以會用這些威脅的話,因為有時候真的很好用,這能讓調皮搗蛋的孩子,立馬乖乖聽話。
實際上,威脅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即便這些恐嚇、警告在短期內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付出的代價和這點微弱的效果相比卻是太大了。
因為這類威脅的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尤其孩子6歲之前,如果父母經常用威脅的話來教育孩子,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
長時間跟孩子這樣講話,會讓他產生自卑心理,變成討好型人格。
而有的孩子,對父母所說的威脅話,聽久了不僅不當回事,還會進行反抗。
曾經引起討論的美國虎媽蔡美兒,也曾經遇到過這樣的育兒難題。
有一天她陪孩子練鋼琴,女兒不配合。為了讓女兒聽話,她威脅道:
「 你看外面下雪這麼冷,你再不配合,我就把你丟到外面去。」
原以為這樣能讓女兒聽話,沒想到女兒竟然自己主動打開門,穿著單薄的衣服出去了。
面對女兒這樣的舉動,蔡美兒慌了神。
為了不讓孩子著涼,她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去把孩子哄進了屋子。

父母常說威脅的話,一旦說多了,孩子就不會再把父母的話當真,自然也就降低了家長的威信。
孩子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來就不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甚至決定他一生。
父母想要用威脅的話來控制孩子,顯然不是最佳教育方式。
三、給孩子貼負面標簽的話
一些家長一旦生氣,就會情不自禁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簽;
什麼「自私」、「搗蛋」、「木訥」等各種負面詞語當著孩子的面就脫口而出。
比如下面這些話:
你做事,怎麼這麼墨跡。
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太笨了吧!
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打招呼,怎麼這麼害羞木訥呀!
父母可能從未意識到,當一個孩子被貼上某種標簽的時候,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一致。
這既是「貼標簽效應」。

有些家長整天口無遮攔的講著這樣的話,難道不是打自己臉生不出聰明的孩子嗎?
更可悲的是,有些家長根本不懂得贊揚孩子的優點;
一味的貶低孩子,孩子很有可能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父母嘴里的那種孩子。
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 權威性謊言」。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在一所普通中學,隨機找了18個孩子,對老師說:「 這些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沒想到,8個月后,奇跡真的出現了!
那18個被選中的學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而且,他們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呢?
因為接受「優秀」暗示的學生,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于是用優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真的變優秀了。
暗示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
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孩子在心理上就認可父母的暗示,會不斷往父母所描述的形象靠攏。
你給予孩子積極暗示,就給了他向上的力量,最終變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樣。
四、讓孩子感到內疚的話
無論我們對孩子說什麼,出發點一定都是「為你好」。
一些家長以為讓孩子內疚,可以激發起他們向上的動力,可是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比如下面這些話:
爸爸媽媽為了你上個好學校,我們努力賺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我都是為了你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失婚了。
在內疚情感的作用下,大部分孩子會感到內心壓抑;
久而久之這種壓抑的情緒會以抑郁、焦慮等形式浮現出來。

相信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會用一種使孩子內疚的方式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模式,之所以會被家長使用,其原因就是為了獲得控制感。
美國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將這種行為,非常形象的定義為「 情感勒索」。
「勒索」這個詞不僅可以用在勒索財物上,還可以用在情感當中。
當勒索發生在情感中的時候,勒索者往往會通過一些威脅和施壓的話語,讓受害者感到內疚,不得不做出讓步,只能聽從勒索者的要求。
富沃德在她的書籍《情感勒索》中指出:
「當親密關系和安全感被摧毀以后,孩子的幸福感與心理健康也就隨之消亡。
被家長情感勒索的孩子會陷入突如其來、有苦難言的窘境。」
情感勒索最大的傷害,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和幸福感,降低自尊。
因此,作為父母,請別再說一些使孩子內疚的話來「綁架」孩子,真正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閃光點,父母要善于去發現;
并且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才能讓他們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守護神,讓我們用足夠寬容的心,接納孩子、認可孩子、包容孩子。
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口無遮攔,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傷害。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