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妞妞成了一個「社交小達人」,在我們小區這一片十分吃得開。
帶她去樓下玩,很多長輩總愛逗她玩,給她好吃的。
老大遠,她就笑嘻嘻見人打招呼:
不是這個爺爺奶奶好,就是那個叔叔阿姨好,走的時候還揮動小手說再見。
有時候,看到新奇的東西,她想去看,還會和人商量: 我就看看,不摸。
其實,看著看著就上手了。

想起我小時候,總是被貼上「膽小」、「怕見人」的標簽,因為見人總是繞道走,還總被大人指責,沒禮貌。
反而小表妹嘴非常甜,一條街走下來,也是招呼聲不斷。
當時真是非常羨慕那些主動外向的孩子,人見人愛,走到哪里都特別受歡迎。
別再指責孩子了,人人都有社交恐懼癥
據相關調查顯示: 90%左右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并且這種趨勢逐漸向 小齡化發展。
表現為,孩子不愿意和人主動打招呼,見人躲閃,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有「社會退縮」的行為。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隔代養育,老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及時和孩子互動交流,也不會總是帶著孩子四處兜風、多見世面。
往往孩子不是一個人在玩玩具,要不就是看電視、玩游戲。
因為見到的陌生人少,不敢主動開口說話,孩子會漸漸變成「社會退縮人格」。
不僅在社會人際方面出現問題,很多還會出現 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傷害。
「社牛娃」有何表現?一般有3個特點
比起「社恐」的孩子,家里有個「社牛娃」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看這個視訊,擁有「社交牛逼癥」的孩子,簡直讓一旁的媽媽措手不及。

社牛娃,一般有3個特點:
① 不怕陌生人
帶妞妞去書店看書,親子閱讀區擠滿了人,和妞妞讀了有一個小時,我對妞妞說:
咱們讀完這本就不讀了,太熱了。
話音剛落,旁邊一個挺好看的小姑娘,把一個東西遞過來,說:給你們。
我說,這不是我們的。
小姑娘說:你們不是熱嗎?這個可以涼快。
我一看,原來是個可以手腕戴的小風扇。
這個小姑娘還可熱心給妞妞說,怎麼戴,怎麼使用,有兩檔風。
② 有超強的分享欲
社牛娃,一般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愛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據一個寶媽分享,自家閨女在路上看到陌生小哥哥,竟然開心的飆起了英語:
「Hey boy!Come here!Where are you going?」」
嚇得小哥哥奪路而逃。真不愧是「社牛」本「牛」了。

③ 從小「臉皮厚」
以前有句玩笑話「弱智」兒童歡樂多。
擁有「社牛」能力的人,擁有一項超能力,那就是特別容易滿足。

人群中放得開,不在乎外人的眼光。
而且特別容易快樂,快樂是最容易感染人的。
內向不是孩子的錯,抓住「社交敏感期」,內向娃也能成「社牛」
① 了解孩子特質,判斷孩子是「真內向」還是「假內向」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一書中將人的性格分為 「內向」和「外向」兩種。
每個人包括孩子,都沒有絕對的外向和內向之分,通常是兩者兼具,主要看興趣和關注指向偏重于哪種?
性格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對于內向而言,分為 天生內向和后天形成。
一般而言,黏液質和抑郁質的孩子,天生敏感細致,愛思考,喜歡向內聚集能量。這類孩子,父母不要強迫孩子「主動營業」,遵照其發展規律,找到孩子的發展出路。

而后天內向的孩子,是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
如果孩子被父母打壓得多,總是嘲諷不信任,孩子也會對自己不認可,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和人接觸,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社交障礙。

② 遵照客觀規律,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要了解 《兒童社交力發展規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社交行為所表現出來是不一樣的:
例如:
一歲前,主要是 單方面的社交:無論是孩子哭、鬧、笑等行為,都是要引起對方的注意;

三歲前,出現了 互補性的社交行為:孩子喜歡躲貓貓、親子游戲互動,都是在和家人的互動中,產生對社交行為的最初認知;

而到了 五歲左右,孩子更關注 同伴的接納:這時候孩子的分享交流、分工合作、協商解決等在社會中產生的一系列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2—6歲,這一階段對孩子行為社交規范的培養非常重要,也被認為是「社交敏感期」。
尤其到了孩子2歲半以后,隨著語言能力的增強,以及活動半徑的擴大,會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和陌生人。

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逐漸擺脫掉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喜歡交朋友,參加集體活動。
是見人落落大方、主動打招呼,還是畏縮躲避怕人,取決于這一階段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同伴的影響。
③ 傾聽和鼓勵,多用積極肯定的言行正向引導孩子
內向不是孩子的錯。孩子怕生害羞,不敢開口說話。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開口表達,慢慢改變孩子的膽怯行為。
增加和孩子的相處時間。父母是孩子的腰板和底氣。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從內心深處給予很多很多的愛,孩子就會獲得很多心理能量,打開心扉和人交談。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見多識廣,孩子的認知隨著活動的半徑擴大而不斷擴大。

父母做好示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和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家長有禮貌,主動打招呼,禮讓謙虛,孩子也會遵循父母的行為而這樣效仿。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社牛」還是「社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