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孩子長大后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在家長的語言里就能慢慢看出答案
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流里,我們也永遠不要忽略 語言傷害給人帶來的影響力
如果在外是為人社交,那麼在家庭教育里更應該注重語言溝通
假如我們經常對孩子說狠話、說諷刺的話,孩子的內心肯定充滿負面、又難以接受的
我認識一個從小被說「笨」的朋友,她現在一遇到問題就退縮,已經被好幾個公司辭退了
那些從小被說「笨」的孩子,從內心早就否決了自己
「我都不明白了,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就做不好,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小孩」
這種聽上去讓人難受又自卑的話,就是朋友青青從小聽到大的口頭禪
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是「最笨」的那個人,而這份否決自己的內心自卑,正是來自母親曾經無休止的語言傷害
大概從小學開始,她的母親就經常說:「怎麼生了這麼笨的孩子」
原因是,明明是剛剛講過的輔導題很快就忘到 九霄云外,考試的成績也一直屬于中下等徘徊,很難有比較高的沖刺幅度
那個時候,又因為爺爺奶奶上了年紀沒辦法照顧青青,母親就從經濟獨立女性成為了家庭主婦
作為一個歷經了生活苦難、又嘗盡了打工辛酸的母親,她自然是希望青青能從小優異,通過讀出書這條路來更好地擴展自己的未來
可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特別的 成長節奏,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快讓人省心,有些孩子接受能力慢、看起來總是顯得笨拙
青青就是屬于后者,可又偏偏遇上了急性子的母親
每當成績不達理想的時候就會被指責:
「某某同學都能進步那麼多,你怎麼還是沒什麼長進,是不是根本就沒有好好學習,一天就想著怎麼玩去了」
那個時候青青很想說:「我并不笨,只是講得太快了,還沒來得及消化」
可回頭看看母親那 恨鐵不成鋼的眼神,只是稍微地瞪一瞪,那大腦就直接一片空白,什麼也不記得了
這就是從內心否決自己的斷崖式成長
飽受自信心打擊的孩子,或許都承受著一段「隱形精神傷害」
曾遇到過這樣一個話題:「那些從小被說「笨」的孩子,長大后怎麼樣了?」
評論區點贊最多的是:
「從小我媽就經常打罵我,就用最惡毒的語言:生了你這個禍害,別人家女兒怎麼好,你怎麼就知道禍害人,我現在長大性格很自卑,永遠記得她面目猙獰罵我打我的樣子,她現在還怪我不像別人家女兒一樣和父母親近」
這段文字不多的故事,卻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尤其是曾經飽受自信心打擊的那些片段,每一段不愿意觸動的回憶背后,或許都承受著一段「隱形精神傷害」
那個早已經把自己當成一個「笨」小孩的青青,她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大概從國中開始成績就出現 斷崖式下跌
很多次,哪怕是遇上很簡單的題目也 猶豫不決、不敢下筆寫答案
而試卷多題空白的不及格,回家后又被母親語言羞辱:
「這些沒做的空白題都是書上的原文,你真是豬腦子呀」「我算是看清了,像你這麼笨的孩子,將來也沒什麼出息」「你現在就好自為之吧,我也懶得說那麼多」
本來就自卑、覺得自己太笨,再被母親如此一打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斬斷了
精力交瘁之下,青青從初三開始就輟學了,她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笨孩子」、「壞孩子」
直到現在,因為膽小、自卑,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性格還吃了很多虧
那幾年,剛剛步入社會的青青用 滿腔熱血去開啟人生新篇章,可內心自卑總是在關鍵的時候砸場子
做飯店服務員時不敢和客人對話,她覺得自己太笨,主動跟老闆說:要洗盤子
調到后廚洗盤子又克服不了壓力,她還是覺得太笨了,于是主動辭職不干了
到了後來
青青 陸陸續續又找了一些不同類型的工作,可最終都因為缺乏自信,一遇到困難就放棄而不被看好,不是被辭退、就是自己受不了挫折而打退堂鼓
面對人生 一團亂的糟糕人生,我問她:「后悔當初輟學沒有」
朋友想都沒想地搖搖頭,并告訴我:「如果我不逃離那個地方,我怕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識到,父母語言打擊對兒女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很容易被情緒主導,而誤認為孩子「太笨」
永遠不要 低估一句話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力
在以前或許還不怎麼理解這句話,直到女兒因自卑而連扇自己耳光時,我才意識到負面語言的傷害力
像在拼娃時代里,過去的我顯得特別淡定
什麼幼小銜接、什麼學區房,在我眼里都是浮云,一直也覺得「孩子如果是學習這塊料,不管在哪里都能學進知識」
但 快快樂樂玩上三年之后,進入小學的女兒明顯一頭蒙,成績跟不上、學習壓力也特別大
像老師講課速度都是根據學生 接受能力而匹配,如果一個班大部分孩子都會了,老師講課的速度就會加快一些
可剩下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吃虧了,一節課沒有接受、消化全,往后的知識點就會留下 難以理解的后遺癥
女兒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為寫作業慢、上課不專注、態度不端正,還讓我這個老媽經常被請到學校去喝茶
一次、兩次還覺得孩子沒有開竅,等等就好了
可次數多了,就開始焦躁、甚至也加入了雞娃大軍
那段時間,為了配合老師也一直用高要求去催促、甚至批評女兒
在多次的 語言交涉中,我發現孩子基本上都是「 吃軟不吃硬」,你越是說「狠話」、他們反抗的力度也就越大
有一次,我發現女兒書包里藏著一張不及格的練習卷
說實話,一整面一個「大叉叉」已經是老師對女兒最好的態度了
不出意外的失望,哪怕是練習卷也讓人氣不大一處來
情急之下,我還對女兒說了一些狠話:
「就你這樣的水平,將來去飯店當服務員恐怕都沒人要,因為你連菜單名可能都不認識」「你沒發現老師最近都懶得說你了嗎,一瞅就是對你失望了」「我現在對你也無話可說,該做的我都做了,你自己不想學,我也沒辦法」
話音剛落
女兒就情緒激動起來,她對著自己的臉頰就開始扇巴掌,嘴里還喊著:「我就是最差的,我是全班最差的」
這句話讓我一怔,也意識到過去那些語言給孩子帶來的 負能量
而對孩子要求太高的那些日子,也并不是女兒不優秀、沒有進步,而是被 焦躁情緒主導后誤認為孩子「太笨」
這就是典型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懂的把語言力量發展為學習動力的家長,才是孩子的成長福氣
做一個不發火的家長實在是太難了
尤其是經歷過輔導、或者正在經歷教育階段的家長,想必都能 切身體會了
而父母語言力量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之深,我們也不要只知道用 語言激勵
因為,錯誤的 語言刺激是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反應能力和記憶能力發揮
像經常被罵「笨」的孩子就是典型例子,那些從精神上認為自己笨的 心理障礙,還會影響智商上的發揮
如果我們正確運用親子溝通,把語言力量發展為學習動力,那麼結果就是另一個 「預言」方向了
舉個例子:孩子考試考砸了
你及時安慰孩子說:
「沒關系,我發現這次成績沒有考好,并不是你沒有努力認真,而是我們在一些重點知識上有點疏忽了」「如果我們把這些知識點圈出來、或者記在筆記本上,然后再每天拿出來看一看,相信下一次一定不會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這種正確的 語言鼓勵+引導方式,既能安撫孩子因為考試壓力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又能幫助他們沖出重圍、找到屬于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們常常說「努力就有回報」,孩子也是如此
只不過是他們的 成長節奏會比較慢,遇到困難的時候承受能力也會比較低
如果我們總是用成年人的要求、和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長,結果肯定會有所 沖突
所以,優秀的家長從來都是把語言力量化作學習動力去影響孩子
幫孩子徹底擺脫「隱形精神傷害」,建立心理自信也不能少
都說積極的人是在失敗中看到機會,負面的人是在失敗中看到嘲笑
想要孩子成為那個「機會」,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從小獲取強大的 心理自信
像兒童時期的孩子 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薄弱,這個階段主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心希望,并意識到自身的優點與目標, 努力步伐和 成長力度才會隨著能量的不斷加持而強大
想要幫孩子徹底擺脫前期所帶來的 「隱形精神傷害」,心理自信心建立也是不可少的
比如,突破心理障礙的3個心理自信,記得讓孩子逐步體會:
•說出事實
•描述感覺
•闡述對比
每一個有著 心理障礙的孩子,通常都是來自環境、性格方面的不自信,這些也可以通過后期培養來達到 自信效果
首先,用語言和孩子產生共情心理
當孩子遇到做不好的事情時,就可以通過說出事實情感,去和孩子產生共情心理
比如:「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受,因為我們小時候遇到不會的事情時也跟你一樣難受」
通過客觀描述體現出孩子當下的 喜怒哀樂
當孩子 情緒敏感,不能被理解、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情感時,共情心理下的 語言能力就給予了孩子強大的 心理支撐
其次,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思維
和孩子產生共情心理之后,他們的負面情緒還不會消散得那麼快
有些孩子陷入挫折,或者被困難牽絆的時候心理壓力很大,情緒也充滿了 沮喪感
此時,和孩子產生的 共情心理并不能完全轉化負面情緒
有些急性子家長還希望一口吃個大胖子,這次沒有做好的事情在下一次一定要實現
這種強大的目標感,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打擊孩子的 自信心
所以,和孩子建立 共情語言溝通之后,幫助孩子獲得 自信心理的目標建議,一定要從小目標開始慢慢感受「量」的正面思維變化
最后,激發孩子主動學的內驅動力
有了前兩步的共情、和正面思維引導后,孩子身上的 負面情緒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此時,家長就要注意激發孩子 「主動學」的內驅動力
比如,引導孩子發現自己進步的地方:
「這道題看起來比較難讀懂,你沒有請教媽媽,就能自己把題答對,看來每天閱讀對你的理解能力大有提升,如果能每天保持下去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
每個孩子的 內心深處都希望被父母認可、贊美,有些孩子明明努力了、卻看不到什麼大變化
其實,這并不是沒有努力、也不是沒有進步,而是這個過程比較緩慢沒有那麼顯眼
通過發現進步去激發孩子「主動學」的內驅動力,當孩子意識到閱讀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時,對閱讀的 主動學和 參與效率自然也就會跟著提高
那麼,關于從小被說「笨」的孩子成長,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