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遇到了問題也要及時修剪糾錯
開學第三周,上二年級的女兒先后拿了兩次獎狀
第一次拿獎狀回家,她 旁敲側擊地說:「xx同學得獎狀了,她媽媽都給買了xx禮物」
聽到這話,當下就知道小家伙心里裝著怎樣的想法
我也認真地對她說:「獎狀是對你實力、和努力的認可,這就是最大的禮物和榮耀呀」
本以為一番大道理讓女兒已經 心中有數了
不曾想,過了2天女兒又拿回來一張獎狀
當天晚上,她就 開門見山地說「媽媽,我想要最新款的咕卡手賬套裝」
孩子得了獎狀,這本來是值得 慶祝的好事,適當地滿足一下愿望也 無可厚非
可滿足女兒想要咕卡手賬套裝的愿望后,我也意外發現了一件 讓人吃驚的事情
即:孩子在拿以前的舊獎狀邀功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第一次拿獎狀的 反應表現來說了
那一次,因為太忙、再加上正在做午飯的原因,只是 口頭表揚得獎一事,并沒有把獎狀拿在手上欣賞一番
大概女兒是抓住了這一細節,她第二次的獎狀就成為了「偽造品」
那天晚上忙完后,也如愿帶女兒去買了新款的咕卡套裝
正當她玩得 不亦樂乎時,我突然想起女兒雖得了獎狀、卻不知獎狀上寫的評語是什麼
于是,我讓 玩得起勁的女兒把兩張獎狀拿出來欣賞欣賞
結果,就出現了 漏洞百出的一幕
她先是 準確無誤地找到第一次拿回來的獎狀,那是一張單元測試的進步獎
接著,就是 支支吾吾地找第二張獎狀,看起來更像是 做做樣子、糊弄敷衍
找了好幾次無果后,就直接告訴我:「第二張獎狀丟了」
明明中午拿回來的獎狀、晚上就丟了?在房間未曾有人進出、學習桌也未收拾的情況下,我似乎是明白了什麼
看著低頭緊張的女兒,本想著借此 狠狠地教訓一番
轉念一想,孩子「拿舊獎狀邀功」或許也并沒有 想象中那麼糟糕
經過一番心理斗爭后,我選擇了解蠢蠢欲動背后的問題所在,也成功運用3個方法掐滅了火焰:
首先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
「為人父母者,也許無法帶給孩子金碧輝煌的生活,也沒有淵博知識去輔導教學,但父母給孩子的愛卻是未來和能力創造」
愛是感化一切、創造一切的 能量源,但在我看來,真正的愛不是 給予滿足、付出包容,而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愛好,包括不好的、和優秀能量接受
假如,愛若能讓積極的能量變得更加樂觀
那麼,愛也能讓不好的蠢蠢欲動慢慢被掐滅
像女兒拿以前舊獎狀邀功這件事也是一樣,學會了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既然錯誤已經產生,那麼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復,而不是歸咎
尤其是在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所在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已經被羞愧、和自卑占滿了
孩子或許做出了讓我們無法理解的行為,但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學會接受孩子的錯誤才能更好地修復結果
因此,得知女兒拿以前的舊獎狀邀功這件事后,并沒有對她劈頭蓋臉地大罵一頓,而是對她說了三句話:
•「快來看看,你第一張獎狀上的「進步之星」多有味道,這就是你認真努力過后的成就感」
•「喜歡咕卡手賬不是大錯,學習和興趣也并不沖突,合理規劃時間你會成為更棒的自己」
•「獎狀是老師對你的鼓勵和認可,別急,只要努力了總有一天會有更多屬于你的那抹黃」
其次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喜歡邀功、或有目的性地邀功
其實,這些行為和心理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孩子自卑
因為想要又怕得不到,因為想要表揚又怕達不到標準,所以才會用謊言遮蓋
這是屬于行為上的迷失,也是屬于 心理犯錯的蠢蠢欲動
當孩子存在這些行為和心理問題時,家長首要的解決方法,就是幫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
我的女兒,就是屬于比較 自卑、膽小的性格
好幾次,努力卻得不到獎狀時就會產生強烈的 挫敗心理,她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為什麼總是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
這次,拿「舊獎狀邀功」也是同樣的心理,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得到咕卡獎勵
可優秀和成績從來都不是 自我良好,而是在 不斷進取中獲得更好的成長經驗
經此一鬧,我特意在周末帶著女兒回鄉下姥姥家小住兩日
那幾天,姥姥正在忙著切土豆種子,女兒身上的「自我良好感」也跟著犯了,她覺得「把土豆切成小塊,這也太簡單了」
她先是 自信滿滿地一刀切下去,不料被姥姥及時阻止:「切土豆種子不能太小,塊頭太小所帶來的養分、和水分就越小,后期的抗旱性比較差,也很容易出現缺苗現象」
一番提點,讓我領悟到了一份育兒收獲-在試錯里掌握經驗
在接下來的2天時間里,我和女兒都會跟著姥姥一起學種土豆
從切土豆種子、種植、施肥、再到澆水,每個過程看起來都特別簡單,其實每一耕種步驟里都有對應技巧,掌握方法才能碩果累累
而經歷了一次耕種土豆的 勞作體驗后,我發現女兒似乎也成長了不少
尤其是周日回家那天晚上,從來沒有主動寫過作業的丫頭竟 出奇意外地埋頭練字
她 一本正經地告訴我:「老師說,我要是每天能多練練字的話,寫出的字就會更漂亮了」
看來,學習是需要 勞逸結合這句話并沒有錯,經歷一次鄉下的勞作體驗,即提高了抗挫意識,還喚醒了自我強化的內驅力
這就是抗挫折能力的價值,也是我們教育孩子不可缺的內在力量引導
最后
找到屬于孩子的成長節奏
喚醒孩子身上的內驅力量,這是一個需要慢慢成長的過程
有句話說得好「無貪玩不童年」,在孩子成長這條路上也不要指望他們自己自律
前期文章里有一篇「為什麼孩子空有夢想、卻不愿努力?這可不是「沒有上學的料」,說得就是孩子的夢想與方向
在孩子的成長與成功里,需要自身的耐力、和方向,更需要家長的堅持、毅力、還有耐心
正所謂,雞蛋從內部破殼是成長,從外部打破是食物
讓孩子從小做一個雞蛋里走出來的雞仔,比起在家長的安排下 聽命服從要更具人生價值
所以,當女兒有了學習目標時,除了支持,還有幫她堅持走下去的耐心與引導
但學習呢,有時就是三分熱度,趁著熱度沒消時把夢想當成目標,再把這份行為當成習慣,在 日漸一日的進步與努力下終會成為成功的理由
當然,為了更好地讓夢想成為方向,制定合理的目標計劃是 必不可少的
什麼是「合理」的目標計劃?所謂的合理就是 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都說「好習慣是拉開差距的最好方法」,若扶持得當,孩子就可能會 扶搖直上、彎道超車
可在我看來,孩子的 好習慣都是源自于他們的心理發展,當我們能做到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時,習慣自然會 不期而遇
孩子的理想目標也是如此
若從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心理來分析,一段理想目標的扎根基層需要經歷三個心理階段:
第一:熱情階段,為了實現理想會表現得積極上進,覺得做什麼都特別簡單
第二:挫折階段,總遇上各種各樣的困難,會因此懈怠、也會迎著困難繼續前行
第三:糾結階段,努力和結果達不成對比時,內心的挫敗感會越來越強,也很容易出現厭倦
如果從三個成長的心理階段來總結,不難看出,成功往往都是建立在 先苦后甜模式里
剛開始的時候 自我良好感比較強,到了經歷挫折階段時就是考驗 個人承受能力的強弱了
強者適存,會堅挺地度過糾結階段
弱者從經歷挫折時就被慢慢挫敗內心,直到無力繼續前行,對未來和理想不抱希望、甚至厭倦
所以,合理的理想目標就要根據這三大心理綜合考慮
比如,從小目標開始規劃理想,讓孩子在 不驕不躁、不攀不比中,慢慢去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
打個比方,我女兒是屬于 「寫字急」、「理解差」的慢成長節奏
在她的目標計劃里,除了日常作息、自主完成作業之外,每天都有練字、和閱讀打卡的小目標計劃
這個「小目標」到底有多小呢?它是由孩子操控、家長輔助
也就是說,每一個認真負責的孩子背后,都要有一位懂得輔導、產生影響力的家長
要知道,知識是學不完的,練字、讀書、寫作業、包括成績也是如此
我們要先讓自己「慢」下來,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
這不,自從「慢」下來去看待女兒后,我發現女兒對學習越來越上心了
因為
她每練一次字,哪怕5個字,我會認真去觀察每一個字的取向、進步
她每讀一次書,哪怕5分鐘,我們都會交流心得,包括理解、和不能理解的
就這樣,經過幾個日夜的實踐后,我發現女兒在學習方面更傾向積極、主動
而比起之前的「拿舊獎狀邀功」,現在的她更讓人欣慰
這就是小目標給她帶來的 自信、積極,也是來自希望與目標環繞的未來可期
讓希望伴著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大概沒有什麼比這份未來可期更有 跳躍性了
那麼,關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