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一個孩子的成長,受媽媽的影響最大;一個孩子的成功,離不開媽媽的言傳身教!
有人說, 媽媽是什麼性格,孩子就是什麼命 !一個溫柔善良的媽媽,養不出兇狠蠻橫的孩子;同樣,一個易暴易怒的媽媽,也養育不出儒雅溫和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是接觸孩子最多的人,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媽媽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并影響著孩子。
紀錄片《性格的真相》中,邁克爾·米尼教授所在團隊的研究員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表明, 幼鼠出生后,如果能被母鼠多舔,長大后性情更溫和,攻擊性少;相反,被母鼠少舔的幼鼠,長大后性情更暴躁,攻擊性更強 。
教授認為,母鼠舔幼鼠的行為,就相當于媽媽愛撫孩子的行為。媽媽的溫柔,會大大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對其性格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對此,文文爸深有感觸!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文文爸就跟悲觀、強勢缺乏安全感的媽媽一起生活。在我的印象中, 媽媽很少有溫柔的行為,整天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命不好,嫁給了沒錢沒勢的父親。
媽媽的悲觀的性格,就像一根針一樣,深深地扎進了我的腦海,讓我深受悲觀性格的困擾: 明明現在工作穩定,家庭幸福!卻總擔心有天會被辭退,很有壓力!
邁克爾·米尼教授說,媽媽對孩子的愛,有助于幫孩子形成健康的壓力對應機制,性格也會更堅韌。
由此可見,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受媽媽的影響。生活中,最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長的是這3種媽媽。對照看下,你是否中招了!
01、強勢、控制欲強的媽媽
媽媽對于孩子的愛,是與生俱來的! 但愛要有界限,一旦密不透風后,愛就會成為傷害,讓孩子體會到的,只有痛苦。
姑姑就是一個非常強勢且控制欲十足的媽媽,表哥表妹更是將其視若仇敵。在她們家,一切都得聽姑姑的,美其名曰愛孩子。
姑姑的偶像是那個寫《虎媽戰歌》的蔡美兒,人生格言也一樣: 不要孩子考第二,只要孩子考第一!
為此,姑姑給倆孩子早早的規劃好了人生路線與學習計劃,倆孩子只需要執行就行。大到孩子上哪所高中,考哪所大學,讀什麼專業?小到每天看多久的電視、參加了哪個社團?
表哥從小個子高,很喜歡打籃球,一直是校籃球隊的主力成員。但姑姑認為,打籃球會影響表哥的學習成績,于是大發雷霆,不準表哥打籃球。
不打籃球后的表哥,想去跳街舞,姑姑又以不務正業,一口回絕了表哥。表妹更是如此,生活中除了學習,完全沒有其他的愛好了。
倆孩子在姑姑的「高壓」之下,完全沒有了自我。但好在,兄妹倆在姑姑的安排之下,都考上了名校。
可兩人都在大二時退學了,退學后的表哥叛逆無比,再也不聽姑姑的各種安排了,而是將退學通知書扔在姑姑身上,憤怒的說道: 你讓我考的大學,我給你考上了,任務已經完成了 。
而表妹從學校退學后,終日將自己關在家里,崩潰自殘,前段時間還被診斷出了抑郁癥。
姑姑對于倆孩子的強勢與過度控制,漸漸抹掉了他們的幸福感與安全感,以至于讓其身心俱疲。
有研究表明: 那些過于強勢的父母,給孩子幸福感與安全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臨近于失去雙親。
可見,過度強勢、控制欲強的媽媽,只會讓孩子過得壓抑、痛苦!所以,屏幕外的媽媽們,請別太強勢了,給孩子的愛,要盡可能的周到而不控制。 學會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CEO,掌控自己的人生 。
02、脾氣暴躁的媽媽
琳琳的媽媽,是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尤其是跟琳琳爸失婚后,脾氣變得尤為暴躁,常常會一言不合就對琳琳亂發脾氣。
有次家里來客人了,琳琳在給客人倒茶水時,不小心被開水燙傷了手臂。媽媽看著她手臂上的大水泡,不僅沒有關心,反而責罵琳琳「丟人」。
還有次媽媽帶她去朋友家做客,琳琳夸阿姨的衣服好看,沒想到惹怒了媽媽。回到家,媽媽就罵她「白眼狼」,不知親疏,只會討好別人。
本就有些內向的琳琳,在媽媽一次次的責罵與暴躁脾氣中,漸漸變得不愛說話。讓琳琳沒想到的是,媽媽的暴躁脾氣,會成為她日后揮之不去的噩夢。
現在的琳琳,明知道亂發脾氣會影響親子關系、會傷害孩子。但她就是控制不住,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打罵孩子,有時還會連帶老公一起攻擊。
實在忍受不了她暴躁脾氣的老公,前段時間跟她提出了失婚。
媽媽原本是女兒最為依戀的人,但一個情緒陰晴不定,隨時可能大發雷霆的媽媽,只會讓孩子受盡苦楚。
所以,屏幕外的媽媽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多接納包容孩子,少批評指責,才能養育出性格溫和的孩子。
03、經常將「犧牲感」掛嘴邊的媽媽
文文爸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媽媽就在我耳邊念叨: 我跟你爸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啊!你一定要認真讀書、有出息,要不然就......
開始聽著媽媽說這些話,文文爸的確很受鼓舞,但久而久之,感受到的只有壓力。畢竟這幾句話中,每一個字都透露出「犧牲感」三個字。
為了養育我跟妹妹,父母辛苦是肯定的,但媽媽經常把這種「犧牲感」掛嘴邊,就猶如一塊大石頭壓在我頭上,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小歡喜》中,宋倩就是一個犧牲感特別強的媽媽,跟喬衛東失婚后,辭去了高薪工作,全身心的照顧著女兒英子。
但在照顧之中,無時無刻不忘用犧牲感來壓迫女兒。結果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女兒的抗拒與逃離。
所以,真正懂得愛孩子的媽媽,是不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犧牲感」壓力的。與其跟孩子嘮叨自己的辛苦與不易,不如多看看書,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