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你贏了,我把命還給你!那個被逼著長大的女孩,終于從17樓跳下了

你贏了,我把命還給你!那個被逼著長大的女孩,終于從17樓跳下了
2023/04/20
2023/04/20

導語

「你贏了,我把命還給你。」

昨天剛看到了一個發生在十幾天前的新聞,字數不多,卻字字慘烈。

一個13歲的女孩,給媽媽留下一封遺書以及一句話后,直接從17樓跳了下去。

而關于她的事情,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為什麼會選擇跳樓輕生,等等問題在她留下的遺書中幾乎都能夠找到答案。

比如沒有自我,她從記事開始就像只牽線木偶一樣,被媽媽帶著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幾乎沒有什麼個人的愛好;

比如承受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爸爸媽媽對她的成績非常重視,一旦發揮不好,換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謾罵以及不斷升級的身體暴力;

比如對父母的失望,動不動就是「我就是因為在你們這個歲數沒怎麼怎麼樣,所以現在才怎麼怎麼樣,所以你一定要怎麼怎麼樣」的言語PUA......

當然,更多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思考的東西。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

首先是我們對孩子的態度。

這個小女孩悲劇的背后,其實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現狀:「很多爸爸媽媽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實則是為了滿足自己攀比和炫耀的欲望」。就像是小女孩在遺書中寫的那樣「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

雖然這點寫出來很殘忍,但不得不說的是,父母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甚至連孩子都看出來了。

每個父母在剛成為父母的時候,總是雄心萬丈,總是信心百倍。

我要讓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平平安安的成長,快快樂樂的生活。但當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特別是當孩子開始上學,開始進入到一個滿是比較滿是內卷的環境中,這些初心慢慢的就變了。

我們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為的是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們開始督促孩子多看書多寫作業,為的是讓孩子有一個看得過去不算太差的成績;我們開始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避免讓他們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各種看似「無用」的事情上......而且,這一切都被冠之以「為你好」的口號之下。

雖然從爸爸媽媽的角度來看,孩子現在犧牲點自我以及課余時間,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優秀,考上更好的大學,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在社會上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但這并不是逼迫孩子的理由。

一方面,好成績并不代表好學習。

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成績只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一環,除去每個孩子都需要面對的兩次選拔性考試外,別的成績只是反映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試題的理解程度,僅此而已。作為爸爸媽媽,更應該幫助孩子查漏補缺,達到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應用,而不是為了一個冷冰冰的數字就對孩子橫眉冷對,甚至是惡語相向。

另外一方面,好成績并不代表好未來。

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學習成績只是其中最不值得提的一環。什麼待人接物的方式啊,什麼溝通交流的方法啊,什麼人際關系的維護啊,什麼面對機遇的把握啊等等。

再說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屬于自己的成長規律,可能他們一時間不適應考試,可能他們目前就喜歡貪玩,可能他們過著過著就開竅了,一味地高壓只能是拔苗助長,遵循其成長規律才能讓孩子真的成長起來。

「家長不知道自己錯了,過去不知道,現在不知道,未來更不可能知道」

其次就是教育的「回頭看」。

作為一個育兒領域的創作者,開心爸爸經常說教育孩子要做到共情,至少也應該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想當然的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一旦其做不到就非打即罵。

怎麼才能做到呢?很簡單,那就是回頭看。

看什麼呢?

看教育的方式對不對

教育方式的問題因人而異,比如小女孩天生開竅早,乖巧還聽話,學習和生活中都能一絲不茍的去完成,而小男孩就差多了,無組織無紀律,活潑好動不分場合,說起玩來眉飛色舞說起學習眉頭緊鎖。

所以孩子不一樣教育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也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他們。具體的方法呢,是需要爸爸媽媽深入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后給出一個只屬于孩子自己的方式。

看孩子的反應怎麼樣

接著要看的就是孩子的反應怎麼樣。

如果爸爸媽媽的某些行為做出后,孩子表現得是懵懂不知所措的話,那大機率說明他們并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里,接下來該怎麼做,這樣的教育除了爸爸媽媽發泄自己的焦慮,損害親子關系,讓孩子變得緊張且心理壓力巨大外,沒有任何的好處;

而如果孩子表現得很有信心,愿意且樂意做接下來的事情的話,說明孩子確實是聽懂了爸爸媽媽的教育,愿意按照爸爸媽媽給出來的方法去做。

孩子簡簡單單的反應,背后卻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對與錯。

看教育的效果怎麼樣

最后就是教育的效果了。

有效果的教育的方式,爸爸媽媽應該多總結多使用,而沒效果的教育方式,則是應該多分析少使用,時間長了就能形成一套關于自己的,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回頭看,才能讓爸爸媽媽明白自己做的對不對,明白孩子是不是適應,很多時候,孩子需要學習,爸爸媽媽在教育這件事情上,也需要學習。

最后

很多時候,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都是事后諸葛亮。

比如面對這個慘劇,我們會說如果媽媽不是那麼逼孩子就好了,如果爸爸媽媽不是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就好了,如果爸爸媽媽們少否定孩子幾次就好了。但可惜的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所以,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更應該想到前面做到前面,多關注孩子的變化,尊重孩子的成長,這才是最樸素最真實的育兒之道。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