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周四下午
女兒剛走出幼兒園門口,就眼淚婆娑地對我說:「媽媽,同學們都叫我小胖妞,還捏我的臉,你以后能不能少給我盛些飯,我再也不想吃那麼多飯了」
聽完女兒的話我心里一緊,也意識到「起綽號」給一個人帶來的內心傷害
被同學起難聽綽號是種怎樣的感覺?被嘲笑的自卑感甚至一生都難治愈
還記得那個「全班喊我雞哥」的四川男孩嗎?
因為被起難聽綽號「雞哥」,而走上抑郁厭學、甚至自殘自傷的局面
對于這件事情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不至于吧,就是起個綽號而已
其實,起綽號有好、也有壞
如果孩子經常被起難聽的綽號,在負面標簽下又怎會有好的心情、和更高格局呢
特別是一些具有攻擊性、打壓性、甚至貶低性的綽號標簽,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危害心理健康的軟暴力傷害
還記得兒時一個女同學,也因為一句「胖女子」而躲在家里不敢去上學
特別是上國中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后,甚至還過度節食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一句「嘴巴渴了,都要等沒人的時候偷偷喝一口」,讓我的內心堵了很久
隨便給人起綽號、或者貼標簽,這本來就是屬于不尊重別人、也是具有傷害性的行為
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語言傷害的隱形軟暴力影響
這個時候不想孩子因為貼標簽行為而變得自卑敏感,那家長就需要一些方法讓孩子更坦然、健康地看待「起綽號」這件事
方法一:
把事情往簡單的方向去看
有位媽媽去接女兒放學
剛出校門口,就遠遠地看到自家女兒和兩個同學結伴而行
手拉著手的樣子看起來聊得特別開心,看得出幾個小朋友的關系挺不錯
到了分別時,有個同學一邊擺手一邊說「小包子,我們走啦」
女兒聽到后也跟著揮揮手「拜拜,下午見~」
見到這一幕,媽媽瞬間失了神,也特別擔心被起綽號會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
好在經過一番聊天溝通后才知道,原來「小包子」的綽號背后還有一段特別可愛的小故事
因為這個女兒長得又白又胖
所以,同學覺得就像是「小包子」白嫩松軟,也就心血來潮地起名叫「小包子」了
聽完「小包子」的故事后,媽媽還不放心地問了問「別人給你起綽號,會不會覺得很難過、不自在呢」
女兒很輕松地聳了聳肩,然后笑著回答說:「怎麼會呢?我覺得小包子這個稱呼蠻可愛的,我還叫她們小龍蝦、和大嘴巴呢,因為一個脾氣很大,另一個一點事能說得滿校皆知」
好在,這不是一個惡意的校園軟暴力,孩子們的童真也讓起綽號這件事變得沒有那麼復雜
其實,從小朋友的成長角度來說,每一個「起錯號」的背后無非是因為好奇而生
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做個「心思簡單」的孩子也未必是壞事
所以,當孩子經歷起綽號這件事情時,記得引導孩子把事情往簡單的方向去看
比如,因姓氏、或者某個特點而被起綽號時告訴他們:
「瞧,這個綽號多獨特呀,恐怕是你們學校的獨一無二吧,如果實在覺得這個稱呼不好聽,那就跟對方商量說:再換個稱呼吧」
當孩子單純地把「起綽號」當成一種稱呼時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傷害了,哪怕這個稱呼不是那麼的友好,也會很自然地通過「換種稱呼」來活躍氣氛
方法二:
把「起綽號」變成禮尚往來
被人起綽號是一件讓人很難堪的感覺,曾經的我就經歷過這樣傷害
那時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我是班里為數不多整年穿著布鞋的那個學生
大概是布鞋太亮眼了吧,就被某個同學起綽號說「布同學」
剛開始的我,只是很單純地覺得「沒關系,就是一個綽號而已,喊起來順口還具有比較強的辨識度」
可當綽號變得不再單純時,我也慢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卑、和介懷
特別是被陰陽怪氣地說「呦,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天天穿著布鞋出門,真不愧是布同學」時,我感受到了極為難堪的注視感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不想去學校,不喜歡聽到被人稱呼「布同學」,更害怕被人當眾嘲笑
後來,這件事情被外婆知道后,她給我的布鞋上繡了特別漂亮的牡丹花,還有那仿佛要起飛的栩栩如生胡蝶
特別的圖案再次點亮我的內心,當一個又一個同學羨慕我的布鞋時,當初因為「布同學」而自卑的介懷也不再有了
奶奶還告訴我:
「起綽號,沒怎麼好介懷的,任何事情都需要禮尚往來,同學給你起綽號了,當然也不能白收這份禮,如果誰誰下次再對你喊綽號,你也給他起個綽號,比誰的文采好、想象力豐富,這個鍛煉機會可不能少」
而自從聽了奶奶的話,我把起綽號這件事當成了禮尚往來后,之前動不動拿起綽號來攻擊我的同學就安靜多了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也是一種優雅又不傷氣場的捍衛方式
方法三:
坦然說四個字:聲音大些
讓「起綽號」成為一種簡單而單純的稱呼,想象是美好的,可依舊無法排凈一些惡意行為
特別是某些惡意同學不再「單純」,故意用一些不雅、甚至具有攻擊性語言傷害他人時,你再去教孩子「心思單純」就不適用了
畢竟,你的單純在惡意攻擊性方面就像是一個小丑一樣,而嘲笑或傷害[性.行.為]一多,再單純的心靈也變得不再單純了
那如果孩子就是被人惡意攻擊、或者語言傷害了,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放下介懷呢
在我看來,給孩子說再多的大道理、安慰再多次心靈,也不如教孩子一些實操方法
比如,當孩子回家對你說「媽媽,我在學校被xx同學起綽號」時,別說「告訴老師去」,也別說「那有什麼,不就是喊你幾句,別當回事」
這些側面的無效回應,只會給孩子一種「滿不在乎」、或者「不屑一顧」的忽略感
想要讓孩子徹底放下被起綽號的自卑與介懷,那麼家長就要讓「起綽號」這件事完整地擺在孩子面前,并且直截了當地教會孩子如何應對這種被人愚弄的惡意事件
如何有效、直截了當地回應這種校園軟暴力現象?蘭媽認為教孩子說四個字就夠了:「聲音大些」
當孩子被起綽號時鼓勵他們大聲回應:
「聲音大些」「你到走廊上喊,當著老師的面喊,到學校門口喊」「去吧,我就是xxx,要是讓全校人都聽到,就更好了」
這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是不是足夠「哇塞」,氣場拉開的感覺還能讓對方防不勝防地呆在原地呢
其實,那些被起綽號的孩子之所以很容易受傷,那是因為別人一欺負你的時候會自卑、甚至對自己生氣
這種喊句綽號就能看台戲、看場笑話的感覺,不是正中別人下懷嗎
所以呀,被欺負的人不要覺得被欺負就該任人宰割、任由受傷
別人欺負你時,反而大方地讓對方當著更多的人面去表演,當人家發現「起綽號」并不能欺負到你、傷害到你時,他得逞不了的背后通常都是「無意而終」
因為覺得沒有意思了,所以也懶得再去欺負你
而這種壓根就不給他人看笑話的反擊,也是對校園軟暴力最直截了當的反擊
那麼,關于孩子總是被同學起難聽綽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